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CACSEC)简报(第二十二期)四
四、登高途中景也好
——杨自俭的主要贡献
钱冠连
自俭兄说,“前3个系统我尚未做到基本明白,第4个系统还需要下很多工夫,所以写书时间尚早。”如果等他写成书以后再欣赏高处的他,我可能是等不到了。有一个办法解决:欣赏登高途中的他。
超出翻译理论与实践,自俭先生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学科、学术、理论的一系列卓有见地的、富有启发与洞见的思想(参见“高处风景会更好”一文)。
对我印象尤其殊深的思想是:
大学是……批判社会的地方;
这个传统一直传到……,但是重微观轻宏观、重具象轻抽象、重体道轻构建理论系统的缺点都没有太大的改变;
语言上割断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生成性与养成性;
解放后重理轻文。西方的科学家大都是哲学家,中国的哲学家大都不在理科在文科;文理过早分了家,文史哲分了家,中外文分了家,语言文学也分了家;
自然科学的本质是必然,人文科学的本质是自由;
学术的发展在于学术是否独立,独立的关键在于学术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一种精神文明或学术如果没有对超越精神的追求,没有对形而上理性的崇拜,那它就必然短命。……
“老年尚需再登高,高处风景会更好”,对头。
如登高没有希望,登高途中景也好。
2008-1-18于白云山下
五、贺杨自俭先生七十寿辰
马秉义
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刘重德先生,重在品德,团结了一大批品德高尚的学者,把英汉比较的事业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
杨自俭先生接任第二任会长,不负众望,继承了刘先生重在品德的传统,八年来又把英汉比较事业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我认识杨先生是在1994年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他十多年来,老大哥似的,给了我很多帮助,我由衷地感谢。
杨先生知识渊博,又特别地谦虚谨慎,这从他的六十抒怀,七十抒怀,他所编的几本论文集的评注中,他为别人写的众多序言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杨先生70岁了,这是古稀之年,但杨先生的精神上,身体上,都如年轻人一样,有朝气,有活力,有抱负,今后的岁月将更加辉煌。
六、恭贺杨自俭兄70 寿辰
刘英凯
指顾凭高有主张,
悠悠文路已康庄!
法眼宏观施青眼,(注)
衷肠长展作热肠。
一枕松风凝世誉,
半窗梅月绕书香。
从心所欲犹逾矩,
开拓学园总辟疆。
注:青年学者常常感佩杨先生对他们的热情扶持。
七、自俭先生七十华诞
——调寄《贺圣朝》
潘文国
人生七十从容度,
羡豪情如许。
三科四院①走如丸,
看指挥轻举。
虚怀若谷,
目光如炬。
聚英雄无数。
遥知来岁再登高,
更气腾如虎。
注:三科:中文、外文、新闻三个学科;四院:杨先生历任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四个学院院长,国内外罕见。
八、贺杨自俭先生七十寿辰
黄国文
自力其行翻新意,俭素养德树学风。
九、贺杨自俭先生70华诞
任东升
崂山正脉泉源深,
六三居室①一盏灯;
知命花甲不古稀,
敢问巴别塔②几层。
才添银发犹赤子,
真情笔墨③如甘霖;
谁比东海福寿长?
喜我近邻杨先生。
注:
① 杨自俭先生63岁由红岛路43号楼搬入浮山校区22号楼,遂命新居为“六三居室”。
② “巴别塔”,英文为Babel,出自《圣经》首篇《创世记》第11章人类建造“巴别塔”(意为“通天塔”)的故事。“巴别塔”被后世喻为人类民族语言起始之因和人类翻译行为之源。
③ 杨自俭先生近10年来为中青年学者的学术著作写序文39篇。他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希望,实乃“真情笔墨”。
十、贺联并书法
王宏印
淡泊自守抛得寒暑辛苦
清贫无忧但求老来无愧
十一、中国海大杨自俭70华诞庆祝会照片
十二、贺诗并书法
罗选民
学耕英汉接羽扇,
偶得中源沃学苑。
文史兼习铺理道,
六三居内思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