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简报第27期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CACSEC)
简 报 (第二十七期)
主 编:潘文国 执行主编:罗选民 编 辑:张旭
秘书处挂靠单位:中南大学 办公地点: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目 录
一、新春贺辞 潘文国
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征文通告
“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
四、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开幕词 潘文国
五、论坛发言、点评及讨论概况 论坛秘书组
1、大会发言及点评概况
2、小组发言、点评以及讨论概况
六、坚持学术品位,推进学科前沿
——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闭幕词 王宏印
七、与会者感言诗词摘登
一、新年贺词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全体会员:
虎年伊始,万象更新,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学会理事会,向全体会员、德高望重的前辈专家、意气风发的年青学者、各位学术顾问、名誉理事,致以最美好的祝愿!恭祝各位身体健康,事业有成,龙腾虎跃,大步奋进!
过去的一年,学会经历了大悲大喜的时刻。悲痛的是,继前年失去我会创会老会长刘重德以后,广受爱戴的学会元老、敬爱的杨自俭名誉会长也于
欣喜的是,在去年的一年里,学会如期完成了几件大事。由
2010年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的最后一年,又是中国的“世博年”,世界将更把眼光聚焦中国。对于学会来说,这也是重要的一年。学会的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将于11月在宁波大学举行,在此之前,将于5月上旬在湘潭大学召开高层学术论坛暨常务理事会审稿会议。学会的会刊将于今年创刊发行。学会的典籍英译分会、语篇分析研究分会等均将于今年召开全国或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今年还将是学会的换届年,在与宁波会议同时举行的全体会员大会上,将进行学会换届,选出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及新一届的学会领导人。真诚希望能有更多的会员参加宁波的盛会,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在此重新刊登第九次会议的征文通知,请注意论文的截止期是
再一次祝愿大家新春愉快,阖家欢乐,过一个愉快的春节,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新的成就!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潘文国
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讨论会
征文通告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将于2010年10月在宁波大学举行,现向全体会员和学界同仁征求论文。本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理论发展迅速,并通过不同途径对我国学界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中国,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学术意识不断加强,目前的学术研究堪称理论纷呈,繁花似锦。面对这一形势,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各种理论进行梳理和整顿,从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路径。因此,本次会议的主题拟定为“梳理 整合 创新”,欢迎大家就该主题展开研究,撰写论文。主题之下,提供若干子议题供大家参考,但不必受其局限:
英汉对比与语言哲学方向:1、如何摆脱语言研究“跟着转”的被动局面;2、哲学视角下的语言共性、个性及互补性;3、语言文化比较的新途径、新思路;4、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方*和认识论问题;5、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对比研究;6、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翻译与语篇对比方向:1、语言学的发展与翻译研究;2、典籍翻译与方*研究;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交叉与融合问题;4、翻译的实证研究;5、中国当代翻译研究学派的梳理与中国翻译史论研究;6、多层次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证性研究。
中西文化对比与典籍翻译方向:1、文化理论与文化比较的研究;2、文化比较研究的方*问题;3、近年来汉字热和汉学热的积极意义和存在问题;4、中西文学名著翻译比较研究;5、文化战略视角下的文化比较和翻译研究;6、现代语境下典籍翻译的策略和价值取向。
论文用中英文撰写均可,请将全文(A4纸,汉字5号字,行距1.5)一式3份于
浙江省宁波市 宁波大学校长办公室
电子邮件:wanwbfc@nbu.edu.cn
请附上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通讯地址、手机号码及电子邮件地址。
论文经评审后将于2010年5月发出正式通知。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三、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开幕词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潘文国
尊敬的蔡存强副校长;
尊敬的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在各方的努力下,“英汉对比与翻译学科建设高层论坛”顺利召开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向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学者、专家、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为论坛召开付出了辛勤劳动的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领导
此时此刻,我们特别怀念半年前故世的我会名誉会长
朋友们:“英汉对比与翻译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是在我国的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召开的。就在今年,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由
既然是划分时代,当然是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如果说前此的一百年,是中西碰撞,在曲折中前进的一百年;过去的三十年,是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奔向小康的三十年;则从现在起,我们将迎来中华民族重新崛起、中国走向世界,并将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重要角色的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英汉对比和翻译研究将面临什么样的新课题和新挑战?我们如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如何使我们的学科研究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潮流并让世界进一步听到我们的声音?这些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希望召开一个高层论坛,邀请一批在这些领域成就卓著的学者,以及一批年轻有为、代表着我们这一学科未来的学者,来共同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原因。这次论坛的宗旨就是“探讨如何在英汉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和翻译学各领域与各层面的研究中实行中与外、古与今、理论与实践、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思辨与量化相结合的原则。”与会的专家中,不仅有我们学会的成员,还有来自学会外乃至海外关心这些领域发展的知名专家。我们希望能集中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对这些问题做出一些初步的探讨和解答。论坛将采取主题发言、专人点评和自由评论相结合的办法,尽量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我们特别鼓励有创见、有新意的发言,希望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共同推动学术的繁荣。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四、论坛概况
为了推动学会英汉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和翻译学三个学科的建设,探索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的新路子,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主办、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于2009年12月5-6日在上海临港新城上海海事大学新校区举行。出席论坛正式代表47人,列席代表7人,其中境外代表2人,分别来自澳门理工学院和新加坡,国内代表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河南、山东、陕西等10多个省市以及包括北大、清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内的30余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著名学者北京大学
5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潘文国教授致开幕词(另见三),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蔡存强教授致欢迎辞。开幕式后以及整个下午均为大会发言。共有10位专家分别就论坛中心议题或者与之密切相关的论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每位发言均安排专人点评,还留出时间让听众自由提问。(详见二)总体而言,发言者各抒己见,新论迭出,点评者的点评简明扼要,鞭辟入里。正如黄国文教授在感言中所指出的那样,点评既有对发言者重要观点的评论,也有对发言中提出的重要问题的进一步阐述,还有对发言者观点的商榷。(参见四)提问者多为年轻学者,他们思维敏捷,直抒胸臆,而又不失对老一辈学者的敬重。由于不同观点交锋碰撞,高潮此起彼伏,整个报告厅内气氛十分热烈。“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在中西语言文化对比和语言研究领域都引起了激烈的论争,这是前所未有的。”(见三,王宏印教授所作闭幕词)
6日上午,论坛按中心议题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发言、点评和讨论。与大会发言不同的是,小组发言的点评者基本上都由中青年学者担任,点评对象中不乏老一辈的学者。这种做法对中青年学者既是一种压力,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向老一辈学者学习的极好机会,因此颇受好评。丰国欣教授专门为此写下感言:“本次高层论坛一个高明之举就是让部分后学点评前辈、让部分中青年学者点评老专家,…… 以‘点评’的方式向前辈学习。这是一种特殊的培养后学的方式,使年轻学者受益匪浅。”与大会情况相同的是,小组讨论中观点也不乏碰撞和交锋,但气氛同样热烈而融洽。由于时间关系,不少问题未能展开讨论,专家学者们在会后又进行了进一步沟通,不仅深入交换了看法,而且在有些问题上还消除了彼此的分歧或误解,达成了共识。
整个论坛不过一天半时间,但由于全体与会者事先准备得比较充分,临场又以一种自由抒发和平等对话的心态投入论争,紧紧围绕着论坛主题展开讨论,因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华东师范大学
论坛于6日上午11时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上,中山大学
东道主上海海事大学以及承办单位外国语学院对这次论坛高度重视,从论坛组织到会务安排,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为论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的保证。5日晚,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於世
7日,部分专家学者还在东道主的组织下,参观了位于浦东陆家嘴的环球金融中心,随后还参观了附近的海洋水族馆。
本次论坛是由学会已故名誉会长
论坛的举办还得到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出版社向每位与会代表赠送了由
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和发言提纲47份。原定与会但由于论坛延期或临时有事等最终未能出席的有陈平、陈章云、方梦之、李亚舒、廖七一、刘靖之、吕俊、牛保义、钱冠连、屈承熹、邵志洪、Mrs Stella Sorby(洪兰星)、王克非、王寅、文旭、张春柏、张映先、仲伟合等
(一)大会发言及点评概况
5日上午开幕式之后共安排四位学者作大会发言。
第一个发言的是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第二个发言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南
随后发言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作为文化史的语言研究——英汉语的语言研究史对比》。他的发言着眼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在对比两种语言的研究上,存在着三个层面,就是语言理论层面、语言思想层面和语言文化史层面。第一个层面对比两种语言各自的语言研究理论和学科体系。第二层面对比两种语言的研究理论背后的语言观和语言思想。第三个层面则在前两个层面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文化史,即不但要知道两种语言的研究者提出了什么样的语言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是在什么样的语言观和语言思想指导下提出这各种不同的理论的,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理论和思想背后的东西,探究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动因。他认为,说到底,语言研究史是社会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定的语言观、语言学理论,甚至语言研究方法论必然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产物,而不同的语言由于历史文化条件不一样,它的语言学理论也必然表现出种种差异,对比不同语言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对了解和研究语言的不同发展道路有着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上午最后一个发言的是清华大学
对
5日下午共安排了六位学者作大会发言。
首先发言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许余龙教授,他的题目是《语言的共性、类型和对比》。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第二个发言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
天津外国语学院的
接着发言的是来自澳门理工学院的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
第四个发言的是上海海事大学的
华东师范大学
随后发言的是武汉大学的
中南大学
下午最后一个发言的是北京大学的
北京师范大学
l 第一小组:如何处理中西、古今和文理的关系
南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与会的成员都踊跃参与了讨论,会场气氛十分热烈,通过观点碰撞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各人对问题的认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l 第二小组:如何看待语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第一位发言的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
接着
尚新发言的题目是《英汉名词的“数”与语言类型学特征》,认为名词可数与不可数特征的区分在英语中以复数化特征为标准,而在汉语中主要体现在量词的使用上面;名词的语言类型学特征与名词数的特征区分和名词内部转类机制均具有内在的一致关系。尚新的发言给
最后一个发言的是
在整个讨论中,沈家煊和
第三小组:翻译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新思路
第二个发言人为
接着
随
第五个发言的是
最后一个发言的是
第四小组:翻译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以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第一个发言的是
第二个发言的是
随后发言的是
第五个发言的是来自新加坡的
主持人
六、坚持学术品位,推进学科前沿
——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闭幕词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 王宏印
各位代表,各位同事,与会的各位师生:
大家上午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经过一天半的大会报告和分组发言及讨论,已经完成了全部议程,进入了尾声。刚才,
我首先要说的是,这次会议能有完满的学术交流效果,离不开学会领导和承办单位的精心准备。据我了解,在将近一年的筹备过程中,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诚如潘文国会长在开幕词中所说,这次高层论坛是已故老会长
1.语言学、文化学、翻译学、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荟萃上海临港新城,各门学科相互渗透交流,蔚为学术大观,特别是北大教授胡壮麟先生和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研究员的光临,更使论坛锦上添花,蓬荜生辉。
2.老中青学者和专家们,来自京津、上海、江浙、广州、西安、武汉、长沙、澳门等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群英仙聚,各种观点碰撞激烈,高潮此起彼伏,特别是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和职业背景的与会者,在研究论题和演讲风格上个性分明,各具特点,为会议增加了亮点。
3.通过大会主题发言,专家点评、听众提问,以及小组发言和自由讨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可以比较深入地进入主题,听者、说者和评者都觉得获益匪浅。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在中西语言文化对比和语言研究领域都引起了激烈的论争,这是前所未有的。
下面,我就本次论坛关于三个学科的建设问题的大会发言,就个人关注所及,再做一简要的评述,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指正。首先,在中西文化比较领域,
关于今后可能的问题和预测,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1.如何进一步突破中西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容纳更多的过度和结合模式,例如加强印度文化、日本文化的研究,强调西欧文化和北美文化的区别,以及对于俄罗斯文化和非洲文化的研究,由二元进入三元或多元文化的多层次的比较研究,以便建立立体交叉的研究视野,获得世界文化地图的总体格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如何引入文化类型学和文化传播学、进化论等多种文化理论,作为比较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如何引入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田野作业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避免事实调查和价值判断上的主观武断,进一步摆脱我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批判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思路,消除其消极影响,更是值得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
3.在继续进行宏观对比的基础上,如何使文化研究进入更多的学科领域,加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例如进入思想史、哲学史、艺术史、学科史,特别是进入专题史,例如语言学史、翻译史的比较研究,避免泛文化的弊端和只强调文化交流而不进行文化反思的浮面讨论,避免文化研究脱离人文精神的滋养和文化哲学的反思,流于泛泛之论。
第二个课题是中西语言对比研究:
中西语言学的借鉴与结合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以西方语言学理论关注汉语语料的时候,同时可能存在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的普适性问题,或者资料是否适合理论的个别性问题。但也不能以理论所覆盖的语种有局限性为理由,否认语言普遍规律的存在,也不能以汉语的特殊性为理由,拒绝吸收和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这一方面,通过解决外语界和汉语界不相往来的“两张皮”问题,有望使中西语言学的借鉴与结合得到更好地解决。
2.语言学家语言研究的语料和语种的限制,大大地束缚了我们的语言研究的视野和语言观点。在原则上,仅仅强调中西语言的对比研究是不够的(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共性研究即便是准确的,也不足以说明世界语言的总体图景),仅仅强调汉语的特殊性也是不够的(只可能导致狭义的“汉语语言学”,而不可能由此建立普遍的语言学理论)。其中对于中国语言学资料的研究,是否能从中提出具有世界普遍性的语言研究范畴,是汉语研究和中国的语言学研究能否走向世界的关键步骤。
3.我们研究西方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究竟在哪个层面上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学理层面,2)范畴层面;3)问题层面;4)资料层面;5)方法层面等。总体说来,援用西方语言的资料说明其理论观点问题不大,但属于介绍层面,而借鉴西方的热点问题应促进我们自己独立的研究问题的产生,当我们借鉴西方的语言学理论范畴企图分割汉语语料的时候,范畴本身应按照一定的理论目标的设定进行讨论。毫不讳言,深究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学理,掌握其研究方法则比较困难,并应成为我们谋求突破的重点所在。
第三,关于中西翻译对比研究。
翻译研究及其对比研究方面的问题包括:
1. 以西方翻译理论或逻辑分析方法进行中国翻译史及翻译史料的研究的时候,进行贯通性的研究和框架性的说明是最难的。而一种理论概念要上升为哲学范畴,就需要使其本身具有超越具体现象获得可重新界定的品质。这里,狭义与广义的区分只是技术上的,关键是作为翻译史的研究(个别的)和作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普遍的),是否属于同一类型?是论从史出还是将思路消融在史料的细碎说明中,反映了研究程度的不同。
2. 任何一项具体的研究都是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效用性的。要评价一种理论是否成功,需要考察其内部逻辑构成是否严密,其理论创新是否明显,以及一种理论用以解释新现象的能力如何。而所谓中西打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基本设想,是有鉴于西学东渐的治学要求,只是一种做学问的基础和思想,并非任何一项具体的研究都要面面俱到地体现出来,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地完美无缺地贯彻在一切研究中。
3. 就目前的翻译研究来说,基本上还处在介绍和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阶段,对翻译学科和现象缺乏真正深入的理解和系统的贯穿性研究成果。以哲学文化思潮和一定的哲学观点的阐发代替具体的翻译问题的研究的倾向还很普遍。关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史料的整理阶段,真正的阐释与转换,还远没有完成。对于中国翻译史的整理和研究,还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持和贯通性的研究成果。翻译批评的理论建设和方法研究的探索,还很不够。典籍翻译和翻译文学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需要大力发展。
回顾以上三个领域的研究情况,我们无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绩。我们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发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学术传统与研究优势,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1.学问与学科是分合的艺术。例如,如何进一步在中西语言比较的基础上,深挖其文化根源,做出历史文化渊源的解释,是一个分的方面;与此同时,如何能够超越森严壁垒的文化与语言界限的限制,谋求在学理和打通上下功夫,取得宏观领域的较大进展,又是摆脱“两张皮”现象的最有效的途径。在终极的意义上,高层论坛应当立足于学科前沿问题的解决,在交叉学科上独具慧眼,但同时也要关注基本问题的深化和升华,尤其是很见功力的学问。离开了这两者之间形成的巨大的想象张力和学术活动空间,或者缺乏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和长期关注的前沿问题,学科之间的会通和相互借鉴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或者流于一般的号召,而长期徘徊不前。
2.翻译学是一个后起的研究领域。它有无限的前景和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如何能坚持翻译本身学科建设的同时,注意吸取文化研究与语言研究(包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和一般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全力推进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使其赶上或超过语言学和文化学的研究阶段或进展步伐,取得三个领域里的平衡,是学会所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翻译学是新兴学科,是许多敏锐的学者积极介入和推出新思想的试验基地,希望它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能够引起国内语言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注和兴趣,逐渐成为其他学科发展的问题前沿和思想先锋,而不是用一些现成的陈旧的教条来说明学科之间的优劣,甚至用抽象的本质的界定来束缚学科的发展和窒息相互的借鉴和融通。目前,这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认识问题了。
3.最后,关于论坛的讲演与相关的回应,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题目。来自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是学术界之盛事,对于个人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说者来说,就重大的学术话题有所准备和拿出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才能获得大家的关注,引起新的观点和深入的讨论。对于听者来说,认真倾听和注意吸收对方的意见,可以改变或更新或提高并扩充自己的学养,实为人生一大幸事。在遇到不同观点和比较尖锐的批评意见的时候,如何相互欣赏彼此宽容,欣然接受批评和建议,是一种良好的学养和君子风度。作为高级学术论坛,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注重商榷和探讨,是促进学科发展的氛围和风气所必需的。我们希望在这一方面再接再厉,为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健康文雅的风气而共同努力吧。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学们:
这次学术论坛即将结束了,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将于
经过多方征集意见,和多方面的协商,大家认为,鉴于学会和学科的不断发展,各种理论层出不穷,要研究的问题也不少,希望能将下次大会的中心议题确定为:梳理、整合、创新。这一基本精神可以简要地阐释为: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研究的领域和兴趣,希望能够进一步梳理有关问题、资料和理论,整合文化资源、理清研究思路,集中优势,瞄准前沿,后积薄发,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力图学术创新,推动学科发展。
大会将继续在英汉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和翻译学三个学科领域内征集论文,鼓励结合,激励独创。大会已经发出征文通告,详情可以通过网站查询。以下是我根据对大会中心议题的理解所想到的若干题目,提出来供大家选题参考:
1. 语言发展与思想文化史的对比研究与综合研究;
2. 语言类型学进入语言比较的基本思路,文化研究问题亦然;
3. 围绕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进一步讨论相似性与任意性问题;
4. 在深入研究相似性与任意性的时候,有无区分语言符号与文字符号之必要;
5. 汉语的特殊性与语言研究的普遍性处于何种关系,如何有效地解决二者的对立;
6. 如何进一步深入讨论汉语研究的字本位与词本位,抑或是句本位或者篇章本位;
7. 如何加强翻译、语言与文化对比的实证研究,以及如何进行思辨研究来发现规律;
8. 关于翻译的学术研究与MTI人才与技能培养的关系问题,包括理论认识和具体操作的问题;
9. 中国文化和文学典籍的今译与外译问题,包括汉语言文学与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问题和相互翻译与对外翻译问题;
10. 汉语现状调查与对外汉语推介和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研究,包括孔子学院的建立、操作与效果评价问题;
11. 跨文化交际的国际语境与中国文化研究与传播推介策略、方法与理论基础;
12. 中外文学和思想文化经典名著重读的意义、翻译批评与比较研究问题;
13. 译介学和翻译文学,比较文学的关系问题,甚至世界文学的关系如何认识;
14. 语言转向、文化转向与翻译研究、语言研究的关系,如何认识“文化热”和“泛文化”问题;
15. 结合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和全球现代化的趋势,研究现代和后现代学术语境下的学术研究的全球化、本土化之关系,等等。
同志们,朋友们:
为期两天的“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就要闭幕了,我们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衷心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对本次论坛的慷慨帮助,衷心感谢我们的东道主上海海事大学校方和外国语学院的悉心承办和热情款待。
我们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学会的工作,积极为即将创刊的会刊《对比与翻译》赐稿,希望加入本会成为会员的,请与学会秘书处联系。我们祝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兴旺发达,祝愿大家事业进步,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明年秋冬时节,让我们在美丽的宁波大学再会!
七、与会者感言诗词摘登
l 由上海海事大学承办的“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举办得十分成功, 真可谓 鸿儒云集谈经论道,学术薪火代代相承!对会议组织者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清华大学罗选民)
l 英汉对比,还要从根本理论上多下工夫。要把务虚和务实结合起来。这次高层论坛会议很成功,体现了大家追求学术的真精神,是我们学会的标志性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周流溪)
l 关于这次论坛,我的感言是:高层次的学术质量;高规格的承办质量;高档次的服务水平。总而言之,一个字:高!祝愿学会越来越高,祝愿学院越来越高!
(上海大学王晓元)
l 这次在海事大学开会,感慨很多.上海的发展是飞速的,也是健康的。海事大学的新校区,新面貌,师生的热情,领导的坦诚,给我以极为深刻的印象。我想祝福上海海事大学以海洋一般的胸怀,开放办学,事业发达,学术昌盛,让友谊传遍五洲四海!
(南开大学王宏印)
l 从短短的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我深深感受到上海海事大学校领导和外语学院领导对这次高层论坛的高度重视。感谢论坛组委会的精心组织和周到服务。……;
(上海外国语大学许余龙)
l 这次“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办得很成功,组织有序,主题突出,时间紧凑,专家们的学术观点既有微观上的思考,又有中观及宏观上的探索,既见地又建瓴。这次学术会议对我国今后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的学科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宁波大学王文斌)
l 学校领导到第一线,非常重视,学院领导全天候关注,教授们亲自参与,其他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人倍感亲切!会议开得非常成功!非常圆满!我完全相信海大的明天会更美好!会更令人向往!会更完美!外语学院一定能更上一个台阶,成为一流的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刘国辉)
l 此次论坛极为成功,必将占据我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发展史重要一页。此间,您与海事大学同仁认真筹备,组织有序,细心体贴,众位代表倍感“宾至如归”。……。学会如一大家庭,长者风范、健硕身影,金玉良言,此三者乃学会灵魂之底蕴。
(中国海洋大学任东升)
l 上海海事大学外语学院首次办会就从学科建设着眼,而且开会过程相当顺畅,展现出学院的高瞻远瞩,上下齐心,以及有一击功成的决心。有这样的胸怀,可以预见学院的未来必定充满辉煌的成绩。本次论坛从各方面说都是圆满成功的,类似圆桌会议。寄望下次再办,为学术界、业界以及相关团体组织一起打造英汉对比与翻译学科提练出更多切合实际的指引。(新加坡谭慧敏)
l 此次在贵校的几天,你们所表现出的给人印象深刻。海大外语院师生待人诚恳,办事细致,上下齐心;海大外语人多才多艺,又为人谦虚;海大外语院的科研发展势头迅猛,政策尤其令人羡慕。从您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正在崛起的海大外语人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为您们的办学作风和近年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地高兴。我深信,凭着咱们海大外语人的精诚团结和开拓进取精神,是能够很快在国内外语界取得应有的地位。
(中南大学张旭)
l 参加此次会议,感受有三:论坛层次高,学术气氛浓厚:无论是大会报告,还是小组发言,选题新,立论高,论据实,互动热烈,名副其实;会议组织有条不紊,既场面气派,又无微不至,感人至深;上海海事大学外语学科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新海事大学的校园之美,尤其是空气之好,也是从北京来的我难以忘怀! (北京交通大学司显柱)
l 感谢海事大学外语学院举办了一次少有的学术氛围浓厚的高层论坛。学术是十分需要自由争论和抒发自己的独特见解的,而我所看到的正是自由抒发的状态。特别是一些老先生以身作则,这为青年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特别是大批六零后的青年人形成骨干队伍,思想活跃是值得高兴的事。这次会议准备充分,安排仔细,照顾周到,让与会者很舒畅地度过了一个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华东师范大学傅惠生)
l 会后写感言,是学会又一创新(另一创新见后)。我完全拥护。
此番上海会议,有一处创新之处,值得提倡。即组织与会代表与研究生见面。拓展了学会与社会的接触面,各校之间,特别是代表与主办方可以有比较深入的交流,扩大了学会的影响。
专家讲座很精彩。以后能否考虑增加翻译专家的讲座,毕竟,学会人员组成有了变化,从事翻译研究的已经占到很大的比例。(天津外国语学院林克难)
l 海大这次会开的很好,院领导亲自出马接待,情周礼到,大家感到很畅快。会议的接待工作、组织工作第一流。我原以为“高层”会议出席的人不会太多,结果还是济济一堂,说明大家很积极投入、很拥护。我希望开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层”会议,约20人左右, 有交流、有交锋、有结果。小型高层会议在检讨或确定未来研究方针、研究大计、研究对策或思路时是比较合适的,而大型的会议似乎比较适于确定方针大计、研究对策思路以后的宣讲、宣传造势。研究汇报会应该属于中型,200人左右。(同济大学刘宓庆)
l 这次高层论坛丰富了我们学会的学术活动,也提升了学会的学术品位,对繁荣我国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次高层论坛也出现了很多的创新点,例如,安排了部分年轻的学者点评资深学者的文章,这是一种特殊的培养后学的方式,使年轻学者受益匪浅。这次高层论坛的组织者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组织细致、服务周到,确实不多见。我尤其是对这次让部分年轻学者做点评人感触很深,专门写一句话:本次高层论坛一个高明之举就是让部分后学点评前辈、让部分中青年学者点评老专家,这说明,点评不一定就是“高高在上”,点评更是一种特定的学习方式,把自己不成熟的思考拿出来,以“点评”的方式向前辈学习。(湖北师范学院丰国欣)
l 1)为一个会议作了那么长时间的精心准备,特别是对议题、主旨、目标等方面的“软”准备,这在国内学术会议中还是不多的。我参与了这个过程,知道组织者为此花了多少心血,来来往往的邮件已是无法计数。称其为绞尽脑汁毫不为过。这是在为会议准备“灵魂”。一群学人为学而来,为探讨问题而来,这就是实质。
2)这次会议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说实在的,还不是最新的思想和理论,而是多学科交汇给人的启发——这是我们学会的独特之处——和各种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当今的国内学术界尤其缺乏这种真诚的交流和碰撞。没有真诚,学术会虚伪而无效,而没有交流和碰撞,思想的火花会暗淡很多。我很高兴碰撞的各方都经受住了这个检验,证明了我们的正直和真诚,也证明了中国学界有希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杨晓荣)
l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以外语学界学者为主的会议,认识了许多外语界的朋友,学到了许多新东西,感谢会议组织者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我欣喜地注意到,外语学界的许多学者,非常重视汉语研究以及跨语言的共性研究,觉得外语学界和汉语学界的互动交流有很大的潜力。语言描写经历了从历时描写到共时描写,正在进入“泛时”描写。所谓“泛时”描写就是超时间的共性描写,因为最基本的共性规则是在任何时间都起作用的。同样,语言描写也经历了从具体语种的描写,到跨语种的描写,正在进入“泛语种”的描写,即寻找在所有语言中都存在的基本规律。会议就体现了这种接轨于国际潮流的方向。略感不足的是,宏观对比偏多而微观对比偏少。以文化对比为例,我们不能停留于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重整合和重分析这样的宏观对比。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微观问题:为什么中国有“曹冲称象”的佳话,却不能总结出“浮力定律”?导致中国人停留在“曹冲称象”的直觉而不能再跨出一步走向“浮力定律”的原因是什么?又如中国有“孔融让梨”的佳话,西方有“你先切分,我先挑选”的分蛋糕权利平衡故事。导致中国文化始终提倡用道德来避免争端而不知制定操作程序来保障公正的原因又是什么?我觉得这类微观思维的分析也许更有意义。其实,对比研究中宏观多微观少的现象,本身就是中国文化重宏观综合而忽视微观分析的例子:为何我们总是喜欢宏观的比较而不善作深入具体的微观比较?希望有更多“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的研究。这才能跳出在宏观综合中绕圈子的怪圈。(南昌大学陆丙甫)
l 这次会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于把“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作为学科来研讨,这表明前些年国内学者关于“翻译研究”作为学科的讨论已经不会再继续,因为国家已经把“翻译”作为独立于“英语”(本科)和“英语语言文学”以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的学科,“翻译”自己作为专业单独存在已经是事实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召开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意义深远。
这次论坛是名副其实的高层研讨会,因为研讨会的参加者主要是来自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高层”的另一个表现是研讨会所涉及的论题和问题,既有宏观的学科建设、发展的问题,也有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微观问题。
研讨的学术气氛友好、讨论和争论热烈;虽然参加会议的学者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如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和学术信念(如不同的语言观和方法论)、不同的研究重点和研究兴趣,但论坛的气氛始终是团结的、友好的。对大会报告的点评既有解释、评论、梳理报告中的重要问题,也有从报告谈到的问题出发,对该问题进一步阐述,还有对报告人的观点进行商榷或评判性的评论。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此次研讨会是“多元的”、宽容的、百花齐放的。
对于承办此次高层论坛的上海海事大学来说,有机会展现自己多年来学科建设的成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与国内知名学者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与会者通过与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生的交谈,也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该校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情况和研究成果。我认为,此次高层论坛的召开,对于主办方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和承办方的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是双嬴的。前者的会议得到了后者所提供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后者有机会得到来自如此多所学术机构的专家和学者的帮助和了解。由于此次论坛是中国英汉对比与翻译学界举办的首届全国性研讨会,因此在学界具有开创性、里程碑的意义。对于承办方来说,这样的研讨对该校的外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上海海事大学的领导高度重视这次论坛,先后有三位学校领导参加论坛的活动,这是非常少见的,这说明学校领导是非常重视外语学科的发展的。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会议所提供的生活和后勤服务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是非常全面和周到的,这为高层论坛的成功举行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议期间作为志愿者的学生给了外来的代表很多帮助;对于我来说,到机场接我的两个志愿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这次会议的大会发言所探讨的问题能更加集中的话,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中山大学黄国文)
l 云帆沧海起宏图 新港启开新航程
——参加“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感言
2009年是英汉语比较和翻译学科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它见证了中国英汉语比较和翻译学学科发展两个辉煌的时刻:一是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学学科理论系统构建高层论坛”在青岛举行( 2009年4月11-12),二是年末的重头戏在上海上演——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主办,上海海事大学承办的“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2009年12月5-7日)在上海举行。“海事”、“海洋”里都有一个“海”字,充分体现了这两所大学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的气概,也显示了英汉语对比与翻译研究的重心正在朝沿海高校和学术机构转移。
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学会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召唤下,各路英豪云集在美丽的东海之滨——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大家一同回顾学科发展的过去,探讨学科发展的未来,整理传统译论,兼容西方话语,会通中西文化与学理的范式。会议期间,学者们通过沟通与对话,反思与展望,批评与回应,不时碰撞出一束束思想的火花,大家在承认互相观点差异的同时,尝试达到有效性的理解;在求真、争辩的过程中,闪烁着善意的笑容。这是一次变革英汉语对比和翻译学学科理念的试验场,新学旧理在这里淬火,熔铸!学者们之间华山论剑,为的是技进于道,在剑走偏锋之时,不忘捍卫对方说话的权利。平等对话是这次高层论坛的一大特点,它赋予了每一位学者以自信和寻绎出新的问题和问题意识的诉求,在反诘和接受对方观点的同时,建立起一种坦诚的学术关系,推动学科超前迈进!
此次英汉语对比与翻译学科建设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非常感谢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学会领导人潘文国会长的远见卓识,论坛为大家提供了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上海海事大学的领导及外语学院的同仁们,为了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花费了大量心血。对于他们周到的安排与接待工作,我个人表示衷心的谢意!通过这次会议的举办,海事大学外语学院也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们展现了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文化风采,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翻译研究的重镇,上海海事大学外语学院的翻译学学科建设必将借此次会议的东风更上一层楼!
毫无疑问,此次高层论坛,必将成为中国对比语言学和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里程碑,对本领域的学科发展方向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这只航船又要启航了,它将好风凭借力,鼓起沧海扬帆,从洋山新港——驶向灿烂的未来!
(武汉大学刘军平)
l 我的三条祝愿:
1.贵院的发展是有潜力的。
2.更有成效的发展取决于做得更多。
3.期能更进一步地“聚才、聚思、聚行”。
(澳门理工大学胡庚申
l 题赠“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
(其一)
临港城,海边景。冬风不入海大菁,暖阳照无穷。老中青,鸿儒声。高层论坛春意浓,激辩学理明。
清平乐(其二)
飚哥菊泉,掌舵若等闲。相邀精英至海边,聚会高层论坛。立群指挥若定,尚新骁勇贺功。忠华善待宾客,大伟笑声无穷。
(扬州大学周领顺
l 过跨海大桥 游洋山新港
南沪新城天水融,星罗小岛石巃嵸。
长桥气盖金门服,巨舶云屯鹿港同。
浩渺瀛涯五洲远,恢宏宇外九霄通。
登临纵目襟怀壮,灿灿阳光习习风。
(北京师范大学周流溪
l 海事大学高层论坛有感
黄海东海学术苑,
春艳冬暖两论坛。
重德自俭铸会魂,
文国国文唱和弦。
英汉对比出新意,
学科建设又登攀。
欣喜吾辈逢盛会,
巴别塔上添瓦砖。
(中国海洋大学任东升
l 题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高层论坛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
l 学习了发来的论坛简报,感触颇多。首先是为论坛的成功举办感到高兴,就英汉语言对比方面来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