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33期简报(上)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CACSEC)
简 报 (第三十三期)
(
主 编:潘文国 执行主编:罗选民 编 辑:杨文地
秘书处挂靠单位:中南大学 办公地点: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目 录
一、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2011年度工作总结.............................................2
二、学会会刊《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发行...............................................7
三、国内两知名期刊刊登“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综述”.........................10
四、外语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重庆).................................................11
(一)成立“外语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的申请报告.........................................11
(二)常务理事会决定成立“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决定...................................13
(三)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综述.............................13
(四)外语界面研究学会组织架构.......................................................19
(五)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贺辞(潘文国会长).....................................19
五、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迎评联合工作会议(长沙).......................................21
六、英汉对比与翻译高层论坛暨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审稿会(杭州).........................22
(一)英汉对比与翻译高层论坛暨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审稿会综述.........................22
(二)审稿会开幕词(潘文国会长).......................................................23
一、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2011年度工作总结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2010年顺利换届后新一届理事会工作的开局之年。在会长潘文国教授的带领下,在理事会成员的积极努力以及广大会员的热情支持和参与下,学会在英汉语比较、翻译和跨文化研究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活动,尤其在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学会的专家学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教学科研硕果累累,成绩显著,为推动我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的蓬勃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现将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2011年的主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认真做好年检工作和迎接民政部的社团评估工作
学会严格按照民政部社会管理局的要求,遵纪守法,在民政部社会管理局对学会的规定和活动范围内积极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教育部、民政部社团管理办公室指导下,认真做好一年一度的学会年检工作以及银行账户年检工作。学会进一步加强了与挂靠单位的联系,促进了相互理解,一些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学会积极配合民政部和教育部的工作安排,上半年,我们参加了教育部办公厅在湖南召开的在湘的全国一级学会的整改工作,受潘文国会长的委托,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选民专程从北京飞往长沙,与挂靠单位领导和学会负责人一道参与学会工作汇报与讨论。学会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得到教育部办公厅安主任的充分肯定。2011年10月,学会接到教育部通知后,派出了正副秘书长与挂靠单位中南大学学会处姚处长一同参加了在北京昌平华北电力大学召开的国家一级学会的检查评估启动工作会议,学习了《教育部办公室厅关于开展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的通知》和《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文件,学习了民政部有关领导到会所做有关学会迎评的发言报告。会后,学会立即在长沙召开了部分常务理事会,学习了文件手册的细则,对照文件找差距,组成由学会和挂靠单位相关领导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提出发现问题,发现不足,加强学会建设,以建促评的基本思路。对于迎评的工作细则,做了以会长、秘书长全盘负责,各副会长分管落实,挂靠单位配合的基本工作思路。准备用一年至两年时间,狠抓学会各项工作的提升和完善。由于学会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启动迎评工作,我们比较好地把住了工作主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预计在2013年申请民政部和教育部的学会工作评估。
(二) 配合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强大的今天,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而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国家文化建设的目标给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赋予其重大的历史责任。因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与英汉语言文化的对比与翻译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典籍翻译学科组团结了国内一批优秀学者,有计划有步骤地翻译中国典籍作品和经典著作。在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世界各国时常赠书英译《大中华文库》的上百种书中,由我会专家翻译、审校的译著达几十种,突出的有汪榕培、王宏、傅惠生等教授。他们以身作则,打开了国内典籍翻译的新局面。
此外,学会还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做了不少宣传与研究工作。潘文国会长多次应邀去高校做“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学术演讲,秘书长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也在多所高校做“全球化与外语师生的文化自觉”学术报告。他在国际大会上的发言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典籍翻译与文化自觉》充分肯定了我国几年来在典籍翻译与文化传播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在冷静分析读者对象、图书流通、社会评价等多方面时,他指出我们存在的不足,呼吁要用高度的文化自信来对待典籍翻译事业,要用高度的文化自觉来从事典籍翻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己知彼,处理好翻译的细节问题,从而使典籍翻译能够更为广泛地为他国读者接受。副会长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一直从事典籍翻译研究,在组织和协调典籍翻译工作方面做出了贡献。
请进来,走出去,这是学会一贯的方针。2011年,学会努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平台上与西方学者积极开展对话。潘文国教授应邀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用英文作孔子研究的报告,赴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作中国语言学研究讲座,日本立命馆大学聘请罗选民教授为校级客座教授,8-9月赴日给该校博士生讲授英文课程Transl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黄国文教授当选国际功能语言学学会主席。此外,潘文国、虞建华、罗选民、王文斌、穆雷等教授还参加了国际各种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如穆雷教授2011年4月在美国蒙特雷大学参与蒙特雷翻译研究论坛,作了Preparing Tomorrow’s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the New Nationwide和Master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TI) Program in the PRC报告和发言;虞建华教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诺丁汉特伦特大学TCS研究中心做主旨发言,还在克拉根福大学国际会议上发表The Capital ME As Symbolic Capital: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Repositioning of the Writer讲话;2011年7月穆雷教授和张映先教授出席了由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协会组织的两岸四地翻译研讨会,等等。
(三)举办多种形式的高层学术论坛、建立学术研究的新视角
学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已经召开过九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和两次国际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开展各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学会近年来致力于与各高校或相关单位合作,举办各种形式的高层学术论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2011年学会成功举办了三次高层论坛和两次学科论坛:
9月16-18日,学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主办“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来自国内外三十多所院校的专家及学者出席了此次盛会。这次高层论坛收到论文40余篇,围绕着两大议题“翻译与现代中文及中国文化”和“中国翻译学理论建构”,与会代表以分组和论坛的形式深入探讨了翻译对中文、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化复杂而独特的影响,并结合西方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中国译学界的现状和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2011年11月18-20日,“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在浙江杭州市召开。此次论坛是国家教育部立项的国际会议,由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联合主办,浙江财经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由学会罗选民副会长牵头和主持,应邀与会的海外知名学者达十余人之多,是个真正的有影响的国际会议,开启学会论坛国际化的先河。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英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约1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这次会议还决议这一形式的论坛常规化,并成立了常设机构,以后每年在亚太各国轮流举行,这为学会跨出国门、扩大国际影响走出了重要一步。
12月9-11日,学会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主办了“语料库语言学与译学整合研究高层论坛”。语料库语言学自创建以来使语言描述和语言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次论坛主要议题有:(一)语料库途径的翻译理论研究,包括语料库翻译学的建构问题;语料库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语料库途径的翻译普遍性的研究;(二)语料库途径的翻译应用研究,包括翻译语料库的创建;语料库与译者教育关系研究;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语料库途径的翻译研究是语料库语言学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并催生了一门新的翻译学科,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途径的翻译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哲学范式。整合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语言学专业方向于12月17-18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了成立大会既第一次全国研讨会,
此外,学会下属的典籍英译学科组10月27-30日在湖南大学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研讨会,本届会议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会议以“典籍翻译批评建设”为主题,110余所高校及翻译界同仁寄来的学术论文及摘要160余篇。紧紧围绕“典籍翻译及批评建设”这一主题,就典籍英译的特点、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传播、典籍概念英译、英译的语篇联结和句型转换问题等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对部分已出版的典籍译作作了比较客观的介绍和评析,并对典籍翻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大会期间,有近300名代表及湖南大学师生聆听了报告并参加了小组讨论,代表们围绕“典籍英译理论研究”、“典籍英译批评”、“典籍英译方法研究”、“典籍英译人才培养”、“典籍英译现状及中国典籍海外传播研究”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中国典籍和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现状进行了仔细剖析,并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合理化建议。
这些学会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丰富了整个学会的学术生态,使学会更显示出勃勃生机!这些会议的论文集,以及学会第九次年会的论文集和学会会刊都在编辑出版中,将于2012年先后出版。
(四)学术科研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2011年学会以及学会会员科研成绩显著,硕果累累,有获得国家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的、有拿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有拿到国家精品课程的、有被评为国家级名师的,至于出版著作、在重要刊物发表论文的就更是无法统计。如下举例几个。
在著述方面,会长
在科研立项方面,我会会员获得不少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如虞建华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后期资助立项《美国文学大辞典》以及省部级(教育部委托立项)项目《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0》(文学部分)。邵志洪教授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罗选民的“区域的合作: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2011年获得教育部国际会议立项资助,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翻译教学:理念与实践》以优良成绩结题。潘文国教授获得上海市市级项目三个:《中国研究课程教材》(中英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翻译审定》,《地方技术标准制》。穆雷教授获部级项目两个:《中国翻译人才培养现状》、《高级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课程置研究》。王东风教授的《王宗炎翻译思想研究》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资助。
在论文发表方面,去年学会在CSSCI源刊及国(海)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对我国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穆雷等教授有关MTI的论文,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探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诺德翻译能力理论与MTI培养模式研究,这些论文涉及到MTI学习的目的、培训的方法、课程开设的内容、论文的写作特点等等,已被许多高校引用作为学校开办MTI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罗选民教授还在美国著名A&HCI源刊 Ameriasia 2011年第1期上发表英文短篇创作,得到韩少功、Xie Shaobo等国内外作家和文学批评家的一致好评。中国目前有18万高校英语教师,英文创作也许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此文无疑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五)学会自创学术期刊以及论文集的编辑
以往,我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会后通过遴选论文编辑出版论文集。至今,已出版了八本,第九本也即出版。但学会一直没有自己的刊物。经过多年的筹划,学会会刊《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在2011年正式启动。编辑部设在上海海事大学,由会长潘文国教授担任主编。会刊创刊号已于2012年初出版。暂定每年出版一期。学会的论文集、学刊、学会网页等构成了一个立体平台,将学会与会员紧密联系起来,将推动中国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的蓬勃发展。
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口号鼓舞下,中外关系、中外文化交流如何更好地向着健康、互利、双赢的方向走,已成了世界人民关注的话题;而翻译在其中将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会长潘文国教授向全体会员提出以下的问题:翻译如何定位?翻译学如何建设?如何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国内的合作?如何提高翻译质量,为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服务?这一些问题,都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也是我们的责任去研究和探讨。为传承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化精神、继承发扬壮大民族的文化遗产,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责无旁贷,在今后的日子里会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
2012年5月
二、学会会刊《英汉对比与翻译》发行
(二)常务理事会决定成立“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决定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关于成立“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决定
(2012年第2号决议)
2012年2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就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筹备组提出的“关于成立‘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的申请”进行通信投票,获得了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的通过。现决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由董洪川同志任首任主任、熊沐清等同志任副主任。希望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严格执行民政部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每年上交工作总结,接受学会的评估,为推动中国英汉语比较、翻译、跨文化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
(三)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 秘书处
2012年5月
在外语界众多专家和同仁的积极支持和共同努力下,首届中国外语界面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
会议通过了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章程和活动计划,选举产生了首届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会长、副会长及常务理事组成,四川外语学院副校长董洪川教授任会长,蔡剑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褚孝泉(复旦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评议组成员)、黄国文(中山大学翻译学院院长、《中国外语》主编)、刘世生(清华大学外语系主任)、刘正光(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乔国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论丛》执行主编)、冉永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现代外语》主编)、王克非(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熊沐清(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主编)、杨金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萍(《中国翻译》执行主编)、杨信彰(厦门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任副会长,熊沐清兼任秘书长,邓颖玲等30人为常务理事。
在接下来的两天会议中,潘文国教授、黄国文教授、聂珍钊教授、王克非教授、刘世生教授、褚孝泉教授、杨金才教授、封宗信教授、乔国强教授、刘正光教授、李洪儒教授、苏晓军教授、文旭教授、王俊菊教授、文卫平教授、邓颖玲教授、熊沐清教授等23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相关的主题发言。与会人士还围绕“外语界面研究的意义、方法与发展”的主题和“语言学与文学的界面研究”、“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界面研究”、“外语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界面问题”、“文学研究的界面问题”、“翻译研究的界面问题”等多项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提出了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新观点和新问题。整个会议学术氛围浓厚,盛况空前。
同时,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更是为今后中国外语的界面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进一步激发了我国外语界面研究的热情,开拓了界面研究的视野、明确了界面研究的方向,是中国外语学界的一大盛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文国教授认为界面研究是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论,他从界面研究的性质、任务、范围和研究定位对“界”、“面”、“研究”及“界面研究”这四个方面分别作了界定。中山大学翻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国文教授也认为界面研究是一种视角(perspective)、一种方法(method),还可以是一种路径(approach),界面研究的一个重要之处是: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来探讨同一个问题,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得到新的启发。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正光教授指出界面研究实际上强调的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安徽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朱跃教授对近10年来中国外语界面研究进行了概括。
在文学的界面研究方面,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从文字与文本、文学与文本和文学文本的意义三个方面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了阐释。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对英美文学研究的界面性问题做了较为详细地阐述。他认为当代物质文化理论中的“物性”这一概念为文学文本中人物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学作品中的物体呈现是发现人物身份和文化建构的重要入口。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乔国强教授认为在进行文学界面研究时要强调同存性和整体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等相关问题共处于一个浑然一体的同存和整体之中。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彭青龙教授认为可以尝试运用语言学定量研究的方法来探究影响小说张力的各种变量及其关系。思辨性文学研究和实证性应用语言学之间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可以为文学艺术创作找到一种可借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认知诗学是一种典型的界面研究。对此,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主编熊沐清教授认为,认知诗学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继续它的多界面跨越;它可以从基本理论、方法论、研究对象、话语资源等四个方面利用其它学科已有的成果。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刘世生教授论述了界面研究中的认知诗学传统及其拓展。他认为,认知诗学未来的研究将可能会包括模仿论、情感论、功用论和意境论四大方向。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苏晓军教授对文学的认知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他强调当今的文学研究不能忽视来自认知科学的成果,文学的认知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宁夏大学的马菊玲博士代表英国诺丁汉大学Stockwell教授宣读了他们合作的文章:The Artful Science of Cognitive Literature Study。文章探讨了文学与认知的关系,认为认知诗学是一种体验现实的形式,说其现实是因为它将文学阅读和其产生的效果看成一种自然现象;说其体验是因为它承认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自身知觉和认识的体验。
大会的另一特色是以具体文本为例,从微观层面将界面研究运用到了实践当中。清
有关语言学的界面研究方面,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
在外语教学方面,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邓颖玲教授认为应将现在单一的技能型课程转变为融技能发展与人文教育、思维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提出了以学生为主的体验教学模式,力图实现从传统的纯技能训练课向学科基础课转型,做到人文教育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俊菊教授从界面研究的角度,指出二语写作的多维性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的多维性、研究方法的多维性、研究对象的多维性以及研究界面的多维性四个方面,并认为多界面综合研究将是未来二语写作研究的走向。
这次会议共提交论文近200篇,其中90%以上都与界面研究问题相关。在21日上午长达4个小时的小组讨论中,与会学者就自己提交的论文作了详细而生动地阐述,
为期两天的会议涉及了语言、文学、翻译、文化、教学等多个方向的界面研究,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的发言既体现了学术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反映了学界目前的研究热点和今后研究方向,又体现了学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展现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美好画面。本次会议的规格和规模都足以说明了会议主题的学术性、会议本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可谓是一场高规模、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四)外语界面研究学会组织架构 顾问:申 丹,蒋洪新 会长:董洪川 副会长:(以汉语拼音为序) 蔡剑锋,褚孝泉,黄国文,刘世生,乔国强,冉永平,王克非, 熊沐清,杨金才,杨信彰 秘书长:熊沐清(兼) 副秘书长:陈 亮 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国文(兼) (五)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贺辞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潘文国 尊敬的李克勇校长, 尊敬的董洪川副校长, 尊敬的聂珍钊副会长, 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各位同仁,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经过充分的筹备和酝酿,在四川外国语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专家特别是筹备委员会各位同仁的积极努力下,首届中国外语界面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今天在美丽的山城重庆正式召开了,我谨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在这一新领域的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推动我国外语界乃至整个文化教育界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各位朋友,“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学科细化和交叉研究的普遍化、常态化是二十世纪学术硏究的两大潮流。一方面学科分类越来越细,新的分支学科不断被分化出来,使有些方面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微观化;另一方面,长期的分工分家、隔行如隔山的局面也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不满,而自划藩篱的研究也影响了本学科研究的深入。因此,越界研究已成了20世纪后半许多研究者的主动选择。进入21世纪,界面研究更成了近些年国际上语言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日见其多,但以之作为一个专门的对象、成立一个专门的学术组织来集中进行研究,在国际上似乎还没有先例。因而我们这个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可以说是领风气之先、有创新之功的,必将在外语界引领起一股更注重跨界研究的风气。筹委会所设想的一些跨界研究领域,如语言学与文学之间、语言学内部各分支之间、文学内部各分支之间、语言与文化之间、中文与外语之间,等等,必将出现更多、更丰富的研究成果,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值此机会,我想对国内的界面研究的开展提几点希望。 一、 要开展理论研究 在从事各具体领域的界面研究的同时,要注意对界面研究本身作为一种方法论进行理论上的探索。既然大家有共同志向,致力于在同一面旗帜下从事研究,那这面旗帜本身肯定有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而这一研究是专业委员会的天职,是无法也不应指望别人的。 二、 要分出层次性 界面研究的深入,有待于对界面研究分出层次来。界面研究是研究学科与学科、学科内部诸平面之间的接触的,这种接触有浅层次的,有深层次的。要不断进行由浅入深的探索,才能使界面研究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 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界面研究不能停留在已知的一些研究上,要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界面研究领域,使这一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值得思考的问题大约还很多,在今后的研究中会不断冒出来。我希望随着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我们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不断取得新成果。 谢谢大家。 五、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迎评联合工作会议(长沙) 1、因时间问题,迎评工作推迟到2013年下半年。 2、鉴于财务独立是评估的基本条件,学会与挂靠单位基本同意建立学会的独立账户,如果学会派出专任会计和出纳有困难,挂靠单位可以代管。 3、由副会长和常务理事组成领导小组将负责和监督专项工作得落实。挂靠单位/外国语学院成立常设评估工作小组,挖掘、收集文件资料,统计各项数据。 4、挂靠单位支持4万元用于迎评,但希望各常务理事单位在财力方面给力支持,以保证评估能够持续进行。 会议结束后,姚秘书长代表校领导宴请专程赴会的学会领导。这次会议开得十分成功。加强了学会与挂靠单位的沟通,加深了双方负责人之间的理解,为迎接国家级社团组织评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六、英汉对比与翻译高层论坛暨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审稿会(杭州) (一)英汉对比与翻译高层论坛暨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审稿会综述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兴杰、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潘文国和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法公为开幕式致辞。会议围绕“英汉语言对比”“文化对比”“翻译研究”等主题审阅稿件并讨论了审稿结果。常务理事讨论确定了即将召开的全国第十次英汉对比与翻译学术会议的大会发言人,通报了民政部、教育部对学会评估的情况,并探讨了专业学科组的审批与管理问题。 会后,常务理事向我校图书馆捐赠了著作,并获捐赠证书。 (二)审稿会开幕词 尊敬的王兴杰书记, 尊敬的刘法公院长, 各位常务理事, “长忆钱唐,不是人寰是天上。”在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英汉对比与翻译高层论坛兼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次全国研讨会常务理事审稿会得以在美丽的人间天堂一一杭州顺利召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会,向会议的东道主一一浙江工商大学和工商大学外国院学院领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提供给我们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相信在你们的支持下,会议一定会圆满成功。 同志们,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在刘重德、杨自俭两位老会长的领导下,形成了良好的学风、会风传统,在国内学术界有口皆碑。坚持在毎次全国性研讨会召开之前召开常务理事审稿会,对参会文章进行严格把关,并从中发现优秀苗子,为其成长与发展提供舞台和机会,便是这些优良传统之一,也是学会的成功经验之一。相信在这次会上,我们在这方面同样能有所收获。 把审稿会与髙层论坛相结合,这是学会近几年的一个创举,一是集中这么多高层次专家到一所学校,有利于加强学会与主办单位的联系,二是有利于提高审稿会的学术含金量,对主办单位也是一个支持。我希望本次会议也能达到这一目标。 同志们,我们这次会议有三大任务,除了审稿和学术交流之外,还要举行常务理事会的例会,讨论一些具体的会务工作,如发展审批新专业委员会等。与以往会议不同的是,这次会议还要集中商讨一个重大问题,即学会迎接民政部、教育部的评估问题。学会评估是我国自有学会以来的第一次,关于这次评估的重大意义、学会和挂靠单位先前已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和迎评计划,我们先已通过邮件形式向各位通报过。这次会上,我们希望能将这些分工一一落实。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学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最后再次感谢东道主并祝会议成功!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潘文国
2012年4月由潘文国教授主编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刊《英汉对比与翻译》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潘文国教授就该刊的发行致了开篇辞,摘录如下:
主编的话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会刊《英汉对比与翻译》正式问世了。
作为一个创会已近20年(如果连它的前身英汉比译学会计算在内,那就有20多年)的老牌国家一级学会,到今天才有自己的会刊,这似乎有点来得太迟。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迟来比不来要好。当今英汉对比与翻译方兴未艾,学会的发展势头强劲,影响不仅已扩至全国,更已逐渐波及海外,会内外同仁无不迫切呼吁学会应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刊物。《英汉对比与翻译》在这一历史条件下问世,也可说应运而生。
作为一个国家一级学会的机关刊物,更作为一个会刊蜂出、杂志云起背景下的一个新出刊物,《英汉对比与翻译》当然应该有自己的办刊宗旨,用以诏告内外各界,并作为学会自身和办刊同仁的奋斗目标。故略陈数点,宣示如下:
一、高端性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作为学界瞩目的国家一级学会,代表着国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究的国家最高水平,其会刊当然应该有个高起点。与有些学会会刊不同的是,本刊的立足点不是学会,而是学科;它既不是学会的年会论文集,也不是已刊优秀论文的汇编,而是一个学科最新最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及时而集中的展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对本会学科建设一贯的大力支持也使这一设想成为现实。
学会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主持编写着三个系列的丛书:一是两年一次的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从1994年开始,目前已编到了第9集;二是由杨自俭、李瑞华开始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论文集系列,这一系列是全国范围内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领域重要论文的历史性记录,已经出版到第三集,时间跨度也已到了2003年,目前正着手组织编写第四集;三是学会参与组织的高层论坛的论文集,如杨自俭主编的《译学新探》、任东升主编的《翻译学理论的系统构建》等。此外,本会前几年还专门组织编写了“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系列文集一套八本,对改革开放30年来本学科的研究作了回顾和总结。
在这样的基础上,本刊就有条件不受具体会议、具体作者的束缚,而可以立足高处,放眼海内外,及时发表并反映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领域最新最高水平的成果。
二、广泛性
由于有了上述所说的条件,本刊虽说是学会的会刊,但发表作品绝不局限于本会会员。凡符合汉英对比、翻译研究、中西文化对比等本会三大研究方向的论文,不管其作者是否本会会员,也不问其国籍,均在欢迎之列。“唯文是问,不论出身”。敬请各界人士关注本条,踊跃赐稿。
三、引领性
本刊以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繁荣为宗旨,因此尽管在学科研究范围之内兼收并蓄,小大不拘,不拒绝微观研究上的精彩之作,但比较而言,本刊更欢迎立足学科全局、视野开阔、气度恢宏的宏观研究作品,以期对学科的发展起引领作用、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四、首发性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科的引领作用,本刊不仅鼓励原创,而且坚持首发。本刊不收别处(包括期刊、书籍、论文集、网络)已经发表过的作品,不同文字的除外(如已用外文在国外发表过,本刊仍可酌收)。由于爱创办之初,本刊不可能列入“核心刊物”之类,无益于各单位各种有指标要求的申报,在本刊发表文章也许意味着在某些方面作出牺牲。敬请作者和投稿者留意。但在本刊首发后的文章,仍有其他杂志或论文集等愿意收录,本刊不予干涉。
五、规范性
本刊既以繁荣学术、引领学科发展为宗旨,遵守学术规范自为题中应有之义,无需赘述。本刊另有“稿件体例格式”,敬请赐稿者留意焉。
六、低调性
本刊主张“高调著文,低调做人”。写文章,搞学术,观点越鲜明越好,文风越泼辣、越尖锐越好;但在为人处世上应该谦虚谨慎。以文会友,与人为善。在办刊上也主张不事张扬,不做刻意宣传,不组建“豪华班子”,不请名人题词。我们只希望踏踏实实地为繁荣祖国的学术事业尽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会刊既已诞生,其发展、壮大就有赖于读者、作者、编者诸君了。在此我谨再一次感谢一贯扶植、支持本会工作,并承担本刊出版发行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感谢上海海事大学以及外国语学院领导对本刊编辑出版的关心和支持,还感谢以各种方式关心本刊创办的各位朋友。祝愿本刊在大家支持下健康成长!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潘文国
三、国内两知名期刊刊登“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综述”
《国际学术动态》2011年第6期和《中国科技翻译》2012年第1期分别发表了由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陈水平撰写的“译坛盛事 千秋伟业——记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和由清华大学博士生、中南大学副教授杨文地编辑撰写的“‘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综述”。
《国际学术动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大型学术情报期刊,创办于1983年,是国内唯一的专门刊登国际学术会议评论、出国考察报告、国际合作项目进展等内容的刊物;《中国科技翻译》是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的语言、文字类核心期刊,曾获FIT最佳国家级翻译期刊奖,是翻译界的核心期刊。两篇会议综述的发表进一步扩大了该论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此要感谢两家刊物的编委,特别是《中国科技翻译》的顾问李亚舒教授,感谢他对论坛报道的细心安排,将论坛综述作为特稿刊发,为论坛的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于
毫无疑问,当今的全球化格局已经赋予了翻译与翻译研究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翻译在改变和加速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趋势也影响着翻译与翻译研究。面临机遇和挑战,加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及其区域合作已经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将不仅为亚太地区的译界同仁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且还会大大促进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的跨学科和跨区域的合作!
四、外语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重庆)
(一)成立“外语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的申请报告
(报告具体内容在此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