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简报第31、32期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CACSEC)
简 报 (第三十一期、三十二期合刊)
(
主 编:潘文国 执行主编:罗选民 编 辑:杨文地[1]
秘书处挂靠单位:中南大学 办公地点: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目 录
(四)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委员会语料库语言学与译学整合研究高层论坛
(五)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一、潘文国会长新年贺词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全体会员:
兔起鹘落捷如飞,龙腾虎跃又一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学会理事会,向全体会员、德高望重的前辈专家、意气风发的年青学者、各位学术顾问、名誉理事,致以最美好的祝愿!恭祝各位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在龙年取得新的成就!
过去的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学会2010年顺利换届后新一届理事会工作的开局之年。在理事会成员的积极努力以及广大会员的热情支持和参与下,学会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们成功举办了三次高坛论坛:9月16-18日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11月18-20日与清华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合作的“首届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以及12月9-11日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的“语料库语言学与译学整合研究高层论坛”。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论题也更广泛深入。特别是由罗选民副会长牵头和主持的亚太地区翻译和跨文化论坛,应邀与会的海外学者达十余人之多,是个真正的有影响的国际会议,开了学会论坛国际化的先河。这次会议还决议这一形式的论坛常规化,并成立了常设机构,以后每年在亚太各国轮流举行,这为学会跨出国门、扩大国际影响走出了重要一步。在这里我要向罗选民教授,以及参与组织这三次论坛的杨晓荣副会长和上海交大胡开宝教授、浙江财院章汝雯教授、浙江外院杨晓军教授表示深切的感谢!其中杨晓荣副会长参与组织的浙外论坛为学会直属学科组自行组织论坛开了一个好头。此外,学会下属的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于10月27-30日在湖南大学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研讨会,汪榕培教授主动退居二线,王宏印教授当选为新一届负责人。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于12月17-18日在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举行了成立大会既第一次全国研讨会,董燕萍教授当选为会长。这些学会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丰富了整个学会的学术生态,使学会更显示出勃勃生机!这些会议的论文集,以及学会第九次年会的论文集和学会会刊都在编辑出版中,相信2012年可以跟大家见面!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我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新的一年任务将更艰巨。除了按常规将要于2012年9月在武汉大学举办的第十次全国研讨会之外(征文通知已发,本期简讯重刊,请大家注意截稿日期),我们还要准备于年底迎接教育部社团管理部门对学会的评估。这是一件新的工作,性质类似于前些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对全国所有学术团体来说,这样的评估还是第一次。学会对此非常重视,已经组织了由正副会长和秘书处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并积极与挂靠单位接洽,从现在起就已全力投入了这一工作。估计在整个迎评工作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届时能够得到各位新老会员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最后,再一次祝愿大家新春愉快,阖家欢乐,过一个愉快的春节,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新的成就!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潘文国
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关于迎接教育部主管社团评估的通知
各位常务理事:
会议结束当晚,罗选民与姚、张等同机飞往长沙。29日下午,在长沙参加学术会议的部分常务理事为此事召开了临时紧急会议。会议由潘文国会长主持、参会的常务理事有罗选民、王宏印、屠国元、傅惠生、卓振英、张映先等。会上,罗选民秘书长传达了教育部和民政部的会议精神,大家对评估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初议,发现我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差距。鉴于此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会议决定,学会立即全面启动迎评估工作,并计划申请在2012底接受教育部的检查评估。
根据教育部和民政部的安排,学会的评估分为四大指标,每大指标又细分为2、3、4级指标,每项指标附有分值,总分为1000分。四大指标分别是:1、基础条件,100分;2、内部治理,390分;3、工作绩效,400分;4、社会评价,110分。评估的具体要求已由张映先副秘书长印发给了全体常务理事。此项工作由学会和学会挂靠单位共同完成,挂靠单位完成相关指标,并负责迎评期间的具体准备工作,安排迎评专职工作人员,落实迎评专项资金。其余主体工作则由学会负责。由于此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经潘会长与部分常务理事磋商,决定请各副会长共同来监管各项指标的落实与完成。具体拟作如下分工:
总负责:潘文国
协 调:罗选民 屠国元
具体工作分工:
罗选民:章程、发展规划,组织机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学会内部的沟通与协调
张映先:登记备案,法人资格,年度检查,会员管理,反映诉求,会员,档案证章管理,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机关、组织管理,财务资产
屠国元:办事机构,网络平台;学会与挂靠单位的沟通与协调,申请挂靠单位评估专项基金,安排迎评专职工作人员
杨晓荣:会员评价、理事评价
王东风:新闻媒体,受到有关部门奖励
王宏印:学术活动,建议咨询
王 寅:科普公益
许余龙:人才建设
严辰松:国际交流
工作进度安排:
1、2012年1月启动,根据秘书处发给的评估细则,学习和研讨文件,领会精神,并拿出各自工作方案,绘制相关表格;需要咨询有关人士或要求提供相关材料的,请逐项开列名单,交由秘书处统一布置(个别人员可自行联系咨询)
2、
3、2012年4-5月,杭州审稿会期间,召开常务理事会,各部分负责人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4、
5、2012年9月-10月,所有材料汇总与合成;
6、2012年11月底以前,所有材料准备完毕,汇编精美印刷并装订成册,
7、2012年12月,在中南大学迎接教育部和民政部专家代表团的评估。
评估工作意义重大,希望学会各位副会长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各位常务理事如有熟悉有关情况或与熟悉情况的老同志有联系的,也请积极参与,共同做好迎评工作,将学会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对本通知的不明事宜,请联系罗选民或张映先。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秘书处
三、2011年下半年重大事件列表
时间 | 事件 | 地点 |
9.16-18 |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 | 上海 |
10.27-30 |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 | 长沙 |
11.18-20 | 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 | 杭州 |
12.09-11 |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委员会语料库语言学与译学整合研究高层论坛 | 杭州 |
12.17-18 | 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 广州 |
[1]张旭教授已调湖南师范大学工作,其分管的学会秘书处工作由学会理事、中南大学杨文地副教授接替。
四、2011年下半年学会会议综述及会长致辞
(一)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
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述评
朱一凡,刘慧丹
(上海交通大学)
1. 引言
这次高层论坛收到论文40余篇,围绕着两大议题“翻译与现代中文及中国文化”和“中国翻译学理论建构”,与会代表以分组和论坛的形式深入探讨了翻译对中文、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化复杂而独特的影响,并结合西方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中国译学界的现状和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将综合此次高层论坛的情况,对相关的研究现状、问题以及趋势进行述评,尝试勾勒出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
2. 翻译与现代中文及中国文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翻译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不再仅仅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而是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新的思维方式和特殊的文化身份。在二十世纪之初,翻译为现代白话文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成为现代汉语的重要源头之一;而翻译促成的欧化语使表达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及文学经验成为可能,为新文学提供了利器,促生了新的思维方式;同时,翻译活动所引入的现代性思想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力要素,推动了新旧思想的更迭。在当时那样一个文化危机感沉重的特殊时期,翻译承担了重塑新文化的特殊文化使命。
进入当代中国,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对现代中文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这其中涉及的语言的、文化的、社会的以及哲学的多层面的问题亟待研究。就此,与会的专家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潘文国教授从语言观出发,对流行的交际语言观提出了质疑,认为交际语言观更适用于定义作为外语的语言,而并不适用于作为母语的语言,而作为外语的语言和作为母语的语言就“语言”这一概念而言是不应混为一谈
3. 中国翻译学理论构建
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说始于J.
3.1坚守阵地——中国急需建设自己的翻译学理论
中国的传统译论历史悠久,从古代的“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予尽实录”、“五失本三不易”、“因循本旨,不加纹饰”、“依实出华”、“趣不乖本”等,到近现代马建忠的“善译”、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呈现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的宏观主线[2]。我国的译论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纵观翻译学在当今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翻译学研究如今承继多过创新,阐释多过构建,例证多过超越。因此,要拓宽中国传统译学过于狭窄的领域,中国在坚守阵地的同时亟待解决的是怎样有效、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翻译学理论。关于这个问题,此次论坛上诸位译学界的学者专家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多角度的建议。
3.2标新立异——国内翻译学研究的新视角
此次论坛另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尝试在译学研究中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如司显柱教授提出的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胡开宝教授所专注的语料库方法研究翻译等。
司显柱教授把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到翻译的研究中,他的大会发言回答了“为什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切入研究翻译”、“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视角可以研究哪些方面的翻译问题”等问题,并以个案分析方式展示了把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翻译研究的优势。可以说,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切入翻译研究是一种集语言与文化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模式,一种优化的翻译研究路径。
3.3成果与不足
在此次论坛中,各位专家学者探讨了当前翻译领域的诸多问题,主要涉及诗歌翻译、佛经翻译、语料库译学等方面。诗歌翻译方面,罗选民教授以“衍译:文学翻译与诗化建构”为主题,探讨了诗歌翻译中“模仿”(“imitation”)、“直译”(“metaphrase”)等问题;任东升教授重点讨论了中国古诗体与《诗篇》翻译,着重评析了《圣咏译义初稿》;刘华文教授则展开“诗歌翻译意向活动的现象学考察”,从现象学视角探讨诗歌翻译。另外,傅惠生教授阐述了佛经汉译译论体系主体结构的完善,给当今研究佛经翻译的来龙去脉带来诸多启示;李德凤教授则发表了他对语料库协助翻译研究(corpus-assisted translation studies)未来发展动向的看法,给大家展示了语料库方法研究翻译的宏观轮廓。
此次高层论坛既让我们看到了翻译学界可喜的成果,也让我们认识到其中明显的不足:如笔译研究和口译研究严重失衡,一边是笔译理论和实践研究欣欣向荣,一边则是口译研究的明显滞后;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建设也相对薄弱,而关于指导实践的翻译理论构建的研究较少。
2.
综上所述,此次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对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诸多翻译问题,进行了有时代意义和创新性的思考,其中反映出的翻译界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特别关注,也体现了当代翻译界所具有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胡开宝,吴勇,陶庆.语料库与译学研究:趋势与问题——2007语料库与译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 2007 (5): 64-69.
[2] 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A].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pp. 1984:588-604.
[3] 司显柱.试论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6): 52-54.
[4] 王宏印.融通中西译论——革新中国译学[J].中国外语, 2008 (6): 33-36.
[5] 王宏印,刘士聪.中国传统译论经典的现代诠释——作为建立翻译学的一种努力[J].中国翻译, 2002 (2): 8-10.
[6] 谢天振.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J].中国翻译, 2001 (4): 2-5.
[7] 张柏然,辛红娟.中国需要创建自己的翻译学派[J].中国外语, 2005 (5): 69-73.
[8] 朱一凡.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历史与现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2): 7-11.
[9]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pp. 136-137.
[1]引文译自洪堡特为自己翻译的《阿伽门农》(Agamemnon)所写的序言中的一句“…translation…is one of the most necessary tasks to be performed in a literature, partly because it introduces forms of art and human life that would otherwise have remained totally unknown to those who do not know a language, and above all because it increa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expressiveness of one’s own language.” 引文引自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pp. 136-137.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开幕词
尊敬的上海交通大学领导,
尊敬的各位专家、嘉宾,
各位朋友:
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发起的“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今天在具有百年名校交大园顺利召开了,首先我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由衷的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为论坛顺利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上海交大领导、交大外国语学院领导、胡开宝教授和朱一凡老师,以及在背后默默奉献的外国语学院老师们、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朋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是由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英语、汉语(含对外汉语)、英汉语言和文化对比、英汉互译等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人员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学术组织,是在民政部注册的国家一级学会。其宗旨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展英汉语言对比、文化对比和英汉互译三大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推动教育改革,提高学术水平,促进中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学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已经召开过九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和两次国际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开展各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学会近年来致力于与各高校或相关单位合作,举办各种形式的高层学术论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自2009年从青岛翻译学建构高层论坛开始,我们已召开了四次这样的论坛,分别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今天我们与上海交大合作,相信同样会取得巨大的成果。这次论坛之后,就在今年,我们还将举办两次论坛,分别与清华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我们希望今后在继续举办全国性、国际性的大规模学术研讨会之外,能更多地举办这种小型的、高层次的、论题相对集中的小型研讨会和论坛,更好地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
本次高层论坛的宗旨,从会议名称已可看出来,我们希望集中讨论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这个题目内容可以相对集中,但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从某种意义甚至可以说,这是当前中国翻译界最关心的一个议题。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口号鼓舞下,中外关系、中外文化交流如何更好地向着健康、互利、双赢的方向走,已成了世界人民关注的话题;而翻译在其中将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翻译如何定位?翻译学如何建设?如何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国内的合作?如何提高翻译质量,为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服务?这一些问题,在在都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今明两天的论坛,就是一部分关心这些话题的学者和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初步回答。相信一定会对我们今后的研究以有益的启示。
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潘文国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
2011年10月27至30日,第七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隆重举行。
本届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翻译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承办,获得了湖南大学岳麓学术论坛的大力支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提供了赠书。
本届会议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会议以“典籍翻译批评建设”为主题,共收到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排名不分先后)等110余所高校及翻译界同仁寄来的学术论文及摘要160余篇。
会议开幕式由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
会议期间,
大会期间,有近300名代表及湖南大学师生聆听了报告并参加了小组讨论,代表们围绕“典籍英译理论研究”、“典籍英译批评”、“典籍英译方法研究”、“典籍英译人才培养”、“典籍英译现状及中国典籍海外传播研究”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会的主题报告和分组讨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宏观的翻译理论研究,也有微观的翻译批评和方法论的探讨,或高屋建瓴,全面而合理地论述了典籍翻译的研究范围、对象和方法;或具体入微,就某一部作品或某一翻译现象进行了客观介绍和评价;或深入浅出,就典籍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或鞭辟入里,对中国典籍和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现状进行了仔细剖析,并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合理化建议。
闭幕式上,王宏印教授作了详细的总结发言,并发表了“解放思想,开放视野,积极稳步地推进中国典籍翻译事业”的讲话,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宣读了会议纪要,王宏印教授代表南开大学热情邀请全体代表于2013年6月聚首天津参加“第八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
本届会议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致辞
尊敬的张强副校长,
尊敬的尹飞舟副局长,
林戊荪先生、江枫先生,
尊敬的刘正光院长,
尊敬的汪榕培教授,
各位领导,各位佳宾,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金秋十月,桔香满城,第七届全国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在湘江之畔、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湖南大学召开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积极筹备这次会议的典籍翻译专业委员会和汪榕培教授,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和刘正光院长、朱健平副院长以及各位老师同学,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各位朋友,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湖南也是一个出翻译人材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尤其是翻译研究最活跃的地方之一,更是近年来引人瞩目的典籍英译发源地之一,《大中华文库》以及它的前身、《汉英对照中国古典学术名著丛书》,就是由刘重德先生等发起、在湖南人民出版社率先出版的。今年典籍翻译研讨会在湖南召开,可说是饮水思源、名至实归的一件盛事。湖南应该而且可以为我国的翻译特别是典籍翻译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朋友们,近些年来我国的典籍英译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十几二十年前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典籍英译还非常冷落,我发表过一篇文章,《英译中诗鉴赏论略》,提出了关于古诗英译的一些设想。现在看来,当时的很多设想,现在都已变成了现实。现在的典籍英译人才之多、成果之丰,都是当初无法想象的。在这样的形势下,很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要提高质量,要打造精品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很对的。数量和质量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这些年来这么多人的广泛参与,这么多译作和译论的发表,就不会造成现在这么热气腾腾的局面,也不会吸引这么多年青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追求数量,没有打造精品的意识,我们的数量就有泡沫化的危险,成为被历史长河荡涤在一边的泥沙!今年四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报告中反复强调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其实,他的话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典籍英译事业。借这个机会,我想就如何提高典籍翻译的质量,谈四点粗浅的意见:
第一,要有责任意识。典籍翻译是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更是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上强调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现在国际上的大国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竞争,各国间比赛的是文化软实力。因而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比以往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所谓责任意识就是要意识到自己在从事这项工作中的责任。严复当初曾经把他从事翻译工作说成是"尽国民之天职",但一百多年来,再也没有人把翻译工作跟国民责任联系起来了。我们重新强调这一点,也是对严复开创的近代中国翻译学传统的最好的继承。这个责任,既是社会责任,又是历史责任。我们要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从事翻译工作,要有让自己的作品在历史上留下来的雄心。有了责任意识,就可以为其他问题的考虑树立一个标杆。
第二,要有读者意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的对象不同。传承的对象主要是本国的公民和海外的炎黄子孙,而传播的对象主要是外国人,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要让外国人理解、接受、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容易的。因而在典籍英译过程中一定要研究读者,研究读者心理,要研究怎样用他们最认可的方式、接受他们最需要、当然同时也是我们认为最值得提供给他们的东西。不要辛辛苦苦做了半天,做完了束之高阁,到头来只能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第三,要有研究意识。典籍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之处就在于它翻译的是典籍,而由于近一个世纪的自我否定与厚今薄古,传统正在离我们远去。很多人、尤其是外语学习者对于传统已经不甚了了,碰到古籍甚至会有畏难意识。因而在做典籍翻译的时候,就会采取两人合作的办法,请一位中文或历史学者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再让一位搞外语的译成外文。这些年来,国内出版的很多典籍翻译作品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不赞成这样的做法。这样做,更多的情况下不是各扬其长,而是各暴其短。英译者不知白话译者的准确度如何,同样,白话译者也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全部表达成外语了。这种合作法只能是不得已的情况,如早期的佛经翻译、近代中国林纾的翻译和外国庞德的翻译。我认为这个工作最好由一个人来做。这就要求翻译者既要懂外文又要懂古文,而且不是一般的懂,而是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这样才能提供有价值的译本,在白话译文基础上的英译只能是语言的简单转换,一个要依赖别人帮你理解原文的翻译不可能成为精品。因而,一个理想的典籍英译者还应该是个典籍的研究者,翻译一本典籍,就应该成为这一典籍的专家。典籍翻译首先都应该是研究性翻译,其次才是普及性翻译。我希望所有的典籍的翻译家都能同时成为典籍的研究家。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反对中外合作,相反,我认为这样的翻译是最理想的,但前提是,代表"中"的一方要懂外语,代表"外"的一方要懂中文,能精通则更好。就像杨宪益夫妇那样。可惜这种情况很难求。
第四,要有美学意识。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语言美学的转换。我非常同意刘宓庆教授的观点。他说从历史上来看,西方翻译学倾向于语言学,中国翻译学倾向于美学。受西方翻译学影响,中国现代的翻译学也倾向了语言学,忘掉了我们的美学传统,因而译出来的东西语言不美甚至半通不通,还美其名曰忠实。在中籍外译的时候,同样有只注意内容正确不注意语言美的问题。西方读者不大接受国内译者的翻译,这也是原因之一。其实,从典籍外译的角度来看,语言美本身就是忠实于原文的一个体现。因为中国的典籍,不管属于现代的哪一个学科,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语言美。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的翻译,一定要在语言美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英语的学习和研究,特别要锤炼对英语美的感受,并把它适当地运用到翻译的实践中去。
祝会议圆满成功,祝典籍翻译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潘文国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三)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
谈古论今 汇通中西
——“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综述
本次论坛专家学者云集,共收到论文100余篇。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论坛采用主旨发言、大会发言和分论坛专题发言等多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Michael Heim、Jeremy Munday、罗选民、Laurence K. P. Wong等4位学者作了主旨发言,墨尔本大学教授Trevor Hay、美国布朗大学教授Evelyn Hu-DeHart、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Paul Dumouchel、菲律宾国立大学教授Wilfreda P. Jorge-Legaspi和Noemi U. Rosal以及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傅惠生教授、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徐珺教授等10位国内外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另有近100位学者分别在7个分论坛进行了交流发言。此次论坛程序安排紧凑、学术气氛和谐,与会代表围绕“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主题,谈古论今,汇通中西,就跨学科多视角的译学研究、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译者研究、典籍翻译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翻译与跨文化的区域研究、翻译/口译人才培养研究等多个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
Michael Heim教授以“翻译与学术”为题,从学术史视角,在回溯了西方学术史上人们对翻译的负面看法(认为翻译是“不可避免之灾祸”)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翻译的负面形象如何逐渐消失,以及近年来美国学术界为翻译作为一种学
当今,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趋势正在改变着翻译与翻译研究,同样,翻译与翻译研究也正在改变或加速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进程。在这个背景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作为新生的独立学科必将大有可为,加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和区域合作已显得尤为重要,本论坛创办的意义也在于此。
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开幕式致辞
Speech at the First Tsinghua Asian-Pacific Forum on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Pan Wenguo
President of CACSEC and Professor of ECNU
Nov. 18, 2011
Distinguished guests from all over the Asian-Pacific area,
Dear colleagues and friends,
First please allow me, on behalf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or CACSEC, to express our sincere congratulations to the successful opening of the First Tsinghua Asian-Pacific Forum on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CACSEC is one of the largest academic societies in
Dear friends, in recent years, Asian and Pacific area has become a new concern of the world, either for political, economic, or cultural reasons. And people here at the same time are more aware of themselves, their importance, the contribution they may make to the mankind,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Asian-Pacific study has become a new disciplin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y is one among the disciplinary studies, and a very fundamental one at that. Much work has already been done, as we shall see in our two days’ forum. To further push forward the study, I would like to suggest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n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1. To understand oneself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must understand ourselves, understand others, and know how to make ourselves understood by others. All three are important, but I think to understand oneself is more important. Only when you really understand yourself, then you will lay a ground to understand others. And you will find the most suitable way how to make others understand you. Everybody thinks that he knows himself well, but it’s not always the case. Take Chinese for example. Many people are now talking about introduc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But I just wonder how many Chinese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er ones, knows wha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ally is. I don’t know what the case is in other counties, but in
2. “The other way” translations
By “the other way” translation I mean translation not from, but into a foreign language. In theory and as a common sense, we have always been told that a translation is and should be done from a foreign language into the mother tongue, not vice versa. But such ideal translation happens only between major European languages, such as between French and German, or between English and Spanish. When it comes to most of the Asian-Pacific countries, it is always not the case. A friend of mine who had work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told me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six official languages in the UN, but Chinese seem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five. Contrary to UN’s own translation policy,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are always requested to translate or interpret not only from other languages into Chinese, but also from Chinese into other languages. When things come to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it is all the more he case. I am not going to discuss the cause any more. I am just referring a fact. And I believe such facts are the same in many other Asian-Pacific countries. As I found in my practice, translating into and from one’s mother tongue are two very different practices. Therefore it needs special study different from general translational studies. If many Asian-Pacific countries have to the same work, then such sort of translation study ma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our study.
3. “cooperated translation”
As there is a language limit that generally one cannot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 as well as one does to his or her mother tongue, “the other way” translation is not always very satisfactory, especially when the work to be translated is very important. Thus, as compensation, a special method of “cooperated translation” is suggested. This so-called cooperation is between a source-language speaker and a target-language speaker. As we know,
There are many topics of concern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in
Thank you!
(四)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委员会语料库语言学与译学整合研究高层论坛
2011年12月9日 至11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组语料库语言学与译学整合研究高层论坛”在浙江外国语学院召开。本次论坛由国家一级协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委员会主办,浙江外国语学院承办。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和浙江外国语学院都十分重视本次论坛的召开,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潘文国教授,副会长杨晓荣教授和吕俊教授都亲临指导。同时,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香港理工大学朱志瑜教授等三位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胡开宝教授等嘉宾来参加论坛。来自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的40多位学者向大会提交了论文摘要。我们相信此次论坛的召开有利于深化和拓展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本次论坛主要议题有:(一)语料库途径的翻译理论研究,包括语料库翻译学的建构问题;语料库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语料库途径的翻译普遍性的研究;(二)语料库途径的翻译应用研究,包括翻译语料库的创建;语料库与译者教育关系研究;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语料库语言学自创建以来使语言描述和语言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语料库途径的翻译研究是语料库语言学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并催生了一门新的翻译学科,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途径的翻译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哲学范式。整合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感谢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对本次论坛提供资助。
语料库语言学与译学整合研究高层论坛开幕式致辞
尊敬的徐颂列副书记
尊敬的吕俊教授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组与浙江外国语学院联合发起的“语料库语言学与译学整合研究高层论坛”现在开幕了,我仅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次论坛是学会副会长暨英汉翻译学科组组长杨晓荣教授主动请缨,联系浙外杨晓军教授等共同发起的。她的这一举动为学会的工作开始了一个新的样式。我们以往的学术泭由总会或挂靠的分会直接举办的,由学会内的学科组出面组织,以前只有罗选民教授主持中西文化比较学科组时在湘潭大学搞过一次,但那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而在杨晓荣教授恢复了这一传统,而且据我所知她还在组织另外一个关于翻译学史的高层论坛,这种方式是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的。我希望今后学会的活动方式能更多样、更丰富。
各位专家,语料库语言学在国际兴起已有一些年头了,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相结合在国际上由英国Mona Baker教授领头,也已有了十多年,近年来已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和研究,其中胡开宝、王克非等学者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在翻译研究中引入语料库方法在博士乃至硕士学位论文中也已不罕见。语料库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究竟有何启示?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语料库语言学是一种方法论还是一种语言研究的本体理论?语料库除了应用于翻译研究外,对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有何作用?语料库对待共性研究自然有效,它也能用恶感和译作的个性吗?这一系列问题其实盘踞在语偶合库与翻译研究者心中已经很久了。今天能有这样一个平台,让各方面的学者专家到这里各抒己见,对于发展这一新兴学科,其意义是无庸置疑。
衷心地期待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潘文国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2011年12月10日 浙江杭州
(五)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2011年12月17日 至18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会长潘文国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桂诗春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共吸引了来自美国、荷兰、香港和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7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80多名代表参加。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李平教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de Groot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叶彩燕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舒华 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莫雷 教授等5位著名学者应邀在大会上作了主旨发言。会议还邀请天津师范大学宁春岩 教授、香港中文大学Peggy Mok博士作了特邀发言。与会代表在144人次的小组发言中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会议展示了外语界、心理学界、汉语界三方学者在心理语言学这一共同感兴趣的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次跨学科交流的盛会。
大会期间召开了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会议,经过民主选举和协商,产生了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副会长和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董燕萍教授当选为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理事会在专业委员会的宗旨、学科理念、目前的任务等问题上取得了共识,一致认为,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联合国内外语言学界与心理学界的相关学者,在语言理论与研究方法上互通有无,共同推动心理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同时,理事会经过研究决定,下一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于2013年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
大会18日下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心理语言学在中国”论坛,与会专家围绕心理语言学的学科定位、方法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心理语言学的学科定位。福建师范大学的李荣宝教授认为,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使用的心理过程,研究方法包括行为、脑电、脑成像、计算机模拟等等。阿姆斯特丹大学的De Groot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学、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即语言学家关注的是语言系统本身,包括多个层面,如语音\音系、词汇、句法、语义等,心理语言学家是基于语言学家所假设的语言系统,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探索在研究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是如何相互作用、协调运作的。
关于方法论。有代表提出,目前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神经科学的方法非常流行,在日后的研究中是否必须采用这种方法。对此,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的李平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舒华教授认为,使用何种方法和仪器应该取决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较早使用的方法是行为研究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了行为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些先进的实验方法和仪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比如使用ERP技术可以更加精确的探测语言加工的时间进程,使用脑成像技术能够揭示语言加工涉及大脑的哪些区域,使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则能相对容易地控制各种语言输入的特征和操纵变量。
最后,各位专家都指出,学科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心理语言学就是其中突出代表。语言使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对其探讨,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多学科协作。在探讨语言使用本质,进而揭示人类认知的研究进程中,心理语言学必将做出独有的贡献。
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的网站: http://www.psycholingchina.com
附: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宗旨及主要成员
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的宗旨:
联合所有相关学者,尤其是语言学界与心理学界学者,在语言理论与研究方法上互通有无,共同推动心理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学科理念:研究主题本土化、研究方法科学化、研究成果国际化。学会目前有三大任务,第一是通过学会这个平台,加强学科交叉,加强资源共享,共同申请课题,共同攻关,产出标志性成果,为心理语言学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第二是通过学会这个平台,推广心理语言学的学科理念,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和研究方法培训班,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为中国心理语言学的未来储备人才。第三是通过学会这个平台,推动心理语言学理论和成果在各个实践领域的应用,比如语言教育、语言工程、语言障碍矫治等等。
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要成员:
理事长:
董燕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做汉英双语加工)
副理事长:
李荣宝(福建师大外语学院副院长,主要做双语双言研究)
陈宝国(北师大心理系,双语加工)
周 榕(华南师大外语学院院长,主做隐喻加工机制)
周 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汉语儿童语言习得)
常务理事:
张清芳(中科院心理所,主要做汉语的神经语言学)
王穗苹(华南师大心理系,主要做阅读的心理神经机制)
张亚旭(北京大学心理系,主要做句子加工)
江 新(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主要做对外汉语心理加工)
李 红(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主要做第二语言习得)
卢 值(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主要做双语认知)
赵秋野(哈尔滨师大外国语学院院长,主要做汉俄双语认知)
刘振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主要做双语认知)
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暨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贺辞
心理语言学大有可为
尊敬的仲伟合校长,
尊敬的桂诗春先生,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隆冬之季,来到美丽的南国之城广州,参加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感到分外温暖。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热烈祝贺大会的顺利召开,也代表学会宣布,接受心理语言学研究会作为本学会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报请教育部和民政部备案。
在此我要特别说明,接纳心理语言学研究会作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下的一个专业委员会,实是无奈之举,是在当前国家对社团组织管理趋严丶报批新学会实际上不可能情况下的变通办法,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有着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尤其在学术上,我们两家更应该是兄弟关系、姐妹关系,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尤其希望,由于心理语言学会的加入,能更好地促进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更好地推动整个中国语言学的建设和发展。我是心理语言学的外行,但既然有机会见到这么多的内行专家,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因此我想从一个外行的角度,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㫖趣,也从我个人研究的旨趣,对中国心理语言学今后的研究,提几点建议和希望,也可以说是请求,希望心理语言学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帮助。由于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理论和应用",我也想围绕这三方面来谈。
一、理论方面。我想请教的是:
1、心理语言学的学科定位。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有一句名言:“社会语言学就是语言学,难道有脱离社会的语言学吗?”由于语言研究中心理因素无处不在,仿此我们能不能说一句类似的话:“心理语言学就是语言学,难道有脱离心理的语言学吗?”我的问题是,把心理语言学看作语言学的全部,与仅仅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语言学,在目标和方法上会带来什么不同?
2、心理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认知语言学是当今语言研究的显学,在中国更占据了半壁以上的江山。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也就是强调心理,其中的生成语言学派更认为语言学就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我们怎么在本质上区别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呢?
3、心理语言学怎么回答语言哲学的问题?语言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解答语言、思维与现实之际的关系,西方哲学史上的三次转向是分別把現实、思维和语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中语言转向把语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人是通过语言去认知世界的,其次序可以表述为"语言—认知—现实",而雷柯夫等的认知语言学认为人通过认知产生语言,这样又把认知放到了语言之前。然而他们又没有否定语言转向,因而其次序实际是"认知—语言—认知—现实"。心理语言学怎样解释这三者关系呢?
二、方法方面。我想请教的是,
1、心理语言学究竟是作为语言学的一种本体论,还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如果是本体论,它的本体是什么?它有没有自己的方法论?如果只是方法论,方法论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吗?
2、为什么要提出本体论和方法论问题,是因为仅仅强调方法,容易沦为別的语言学流派的工具。结构主义盛行了,可以从心理学上得到证明(行为主义心理学),生成语法盛行了,也能从心理学上得到证明(认知心理学)。现在雷柯夫他们的学说在语言观上与乔姆斯基完全相反,但都说自己是认知语言学。这问题如何解释?
三、应用问题。
1、语言教学问题。我见到研讨会宗旨中提到了外语教学,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也是我们作为外语教师义不容辞的。但是语言学不应分中外,语言研究尤其应该从母语开始,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我们要关注外语教学,也要关注母语教学,从英汉比较会的宗旨出发,我还特别关注外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比较。中国语文基础教学问题很大,有人认为是汉语拼音干扰了识字教学,有人认为是过早开设英语冲击了母语教学。我很希望有人能通过心理语言学的实验来论证这些问题。这将会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2、语言研究问题。汉英对比研究需要借助于心理语言学。比如汉字汉语的学习和使用心理与英语有什么异同。有的心理学家如曾性初先生等曾经做过一些汉字心理研究,但那主要是造字心理和识字心理。而我覚得更需要研究的是汉字的使用心理,特别是"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的汉语整个组织过程的心理活动过程,以此与英语的词法、句法和篇章组织法相比较。这是汉英对比研究最重大的问题之,希望能得到心理语言学的支持。
3、翻译研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际上翻译研究的重点经过了几次转移。从六七十年代侧重作者和原文(语言学派),到八十年代后侧重读者和译语社会(文化转向),到九十年代侧重译者(译者显身),再到本世纪以来侧重翻译过程,可说現在是翻译学最需要心理语言学参与的时候了。其实国外很多翻译过程研究者都在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翻译过程,但在国内还很少见到。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参与进来。
我昨天晚上看到会议手册,很髙兴看到有这么多人在从事心理语言学研究,而且渉及这么多论题。但上面这些内容好像提到的不多,因此特意提出来抛砖引玉。
最后再一次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潘文国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五、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征文通告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将于2012年9月21日 至24日在武汉大学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主办,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向世界说明中国”成为双语学者、翻译家和英汉语比较研究者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本科专业与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相继设立,我国教育体制中出现了新的专业和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突破点。研究新时代的新现象、新问题,是我们的责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的使命。有鉴于此,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全球化与语言文化自觉”。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欢迎广大学者、青年教师、研究生围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翻译研究、跨文化研究、典籍英译研究、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等主题内容撰写论文参加会议。在三大板块之下,设定若干个议题,供大家参考:
主题:全球化与语言文化自觉
(一)对比语言学研究
当代语言学理论与英汉语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文化史的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
汉外对比与汉语独特性研究
英汉语对比应用研究
双语习得与双语句子加工
(二)翻译学研究
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
翻译史研究方法探索
翻译社会学研究
中西翻译诗学
世界文学与翻译文学
典籍英译的现状与对策
翻译术语与语料库研究
(三)跨文化研究
全球化视野下的主体文化价值观研究
中西文化比较方法论研究
文化强国战略与国际汉语教育研究
中国文化外译的接受研究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与文本误读研究
中西文化比较与中国当代社会研究
论文一般请用中文撰写,请将全文(A4纸,汉字5号字,行距1.5)打印文本一式3份于2012年4月30日前 寄至:
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军平 教授收
(邮编 430072) 电子邮件:junpingharvard@sina.com
或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马玥 老师
电子邮件normanma9304@126.com
电话: 027-68753309,15927216243
请附上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通讯地址、手机号码及电子邮件地址。
论文经评审后发出正式通知。
心理语言学大有可为
尊敬的仲伟合校长,
尊敬的桂诗春先生,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
隆冬之季,来到美丽的南国之城广州,参加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感到分外温暖。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热烈祝贺大会的顺利召开,也代表学会宣布,接受心理语言学研究会作为本学会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报请教育部和民政部备案。
在此我要特别说明,接纳心理语言学研究会作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下的一个专业委员会,实是无奈之举,是在当前国家对社团组织管理趋严丶报批新学会实际上不可能情况下的变通办法,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有着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尤其在学术上,我们两家更应该是兄弟关系、姐妹关系,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尤其希望,由于心理语言学会的加入,能更好地促进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更好地推动整个中国语言学的建设和发展。我是心理语言学的外行,但既然有机会见到这么多的内行专家,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因此我想从一个外行的角度,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㫖趣,也从我个人研究的旨趣,对中国心理语言学今后的研究,提几点建议和希望,也可以说是请求,希望心理语言学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帮助。由于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理论和应用",我也想围绕这三方面来谈。
一、理论方面。我想请教的是:
1、心理语言学的学科定位。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有一句名言:“社会语言学就是语言学,难道有脱离社会的语言学吗?”由于语言研究中心理因素无处不在,仿此我们能不能说一句类似的话:“心理语言学就是语言学,难道有脱离心理的语言学吗?”我的问题是,把心理语言学看作语言学的全部,与仅仅从心理学角度去研究语言学,在目标和方法上会带来什么不同?
2、心理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认知语言学是当今语言研究的显学,在中国更占据了半壁以上的江山。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也就是强调心理,其中的生成语言学派更认为语言学就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我们怎么在本质上区别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呢?
3、心理语言学怎么回答语言哲学的问题?语言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解答语言、思维与现实之际的关系,西方哲学史上的三次转向是分別把現实、思维和语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中语言转向把语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人是通过语言去认知世界的,其次序可以表述为"语言—认知—现实",而雷柯夫等的认知语言学认为人通过认知产生语言,这样又把认知放到了语言之前。然而他们又没有否定语言转向,因而其次序实际是"认知—语言—认知—现实"。心理语言学怎样解释这三者关系呢?
二、方法方面。我想请教的是,
1、心理语言学究竟是作为语言学的一种本体论,还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如果是本体论,它的本体是什么?它有没有自己的方法论?如果只是方法论,方法论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吗?
2、为什么要提出本体论和方法论问题,是因为仅仅强调方法,容易沦为別的语言学流派的工具。结构主义盛行了,可以从心理学上得到证明(行为主义心理学),生成语法盛行了,也能从心理学上得到证明(认知心理学)。现在雷柯夫他们的学说在语言观上与乔姆斯基完全相反,但都说自己是认知语言学。这问题如何解释?
三、应用问题。
1、语言教学问题。我见到研讨会宗旨中提到了外语教学,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也是我们作为外语教师义不容辞的。但是语言学不应分中外,语言研究尤其应该从母语开始,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我们要关注外语教学,也要关注母语教学,从英汉比较会的宗旨出发,我还特别关注外语教学与母语教学的比较。中国语文基础教学问题很大,有人认为是汉语拼音干扰了识字教学,有人认为是过早开设英语冲击了母语教学。我很希望有人能通过心理语言学的实验来论证这些问题。这将会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2、语言研究问题。汉英对比研究需要借助于心理语言学。比如汉字汉语的学习和使用心理与英语有什么异同。有的心理学家如曾性初先生等曾经做过一些汉字心理研究,但那主要是造字心理和识字心理。而我覚得更需要研究的是汉字的使用心理,特别是"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的汉语整个组织过程的心理活动过程,以此与英语的词法、句法和篇章组织法相比较。这是汉英对比研究最重大的问题之,希望能得到心理语言学的支持。
3、翻译研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际上翻译研究的重点经过了几次转移。从六七十年代侧重作者和原文(语言学派),到八十年代后侧重读者和译语社会(文化转向),到九十年代侧重译者(译者显身),再到本世纪以来侧重翻译过程,可说現在是翻译学最需要心理语言学参与的时候了。其实国外很多翻译过程研究者都在运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翻译过程,但在国内还很少见到。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参与进来。
我昨天晚上看到会议手册,很髙兴看到有这么多人在从事心理语言学研究,而且渉及这么多论题。但上面这些内容好像提到的不多,因此特意提出来抛砖引玉。
最后再一次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潘文国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五、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征文通告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将于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向世界说明中国”成为双语学者、翻译家和英汉语比较研究者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本科专业与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相继设立,我国教育体制中出现了新的专业和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突破点。研究新时代的新现象、新问题,是我们的责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的使命。有鉴于此,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全球化与语言文化自觉”。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欢迎广大学者、青年教师、研究生围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翻译研究、跨文化研究、典籍英译研究、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等主题内容撰写论文参加会议。在三大板块之下,设定若干个议题,供大家参考:
主题:全球化与语言文化自觉
(一)对比语言学研究
当代语言学理论与英汉语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文化史的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
汉外对比与汉语独特性研究
英汉语对比应用研究
双语习得与双语句子加工
(二)翻译学研究
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
翻译史研究方法探索
翻译社会学研究
中西翻译诗学
世界文学与翻译文学
典籍英译的现状与对策
翻译术语与语料库研究
(三)跨文化研究
全球化视野下的主体文化价值观研究
中西文化比较方法论研究
文化强国战略与国际汉语教育研究
中国文化外译的接受研究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与文本误读研究
中西文化比较与中国当代社会研究
论文一般请用中文撰写,请将全文(A4纸,汉字5号字,行距1.5)打印文本一式3份于
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 430072) 电子邮件:junpingharvard@sina.com
或 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子邮件normanma9304@126.com
电话: 027-68753309,15927216243
请附上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通讯地址、手机号码及电子邮件地址。
论文经评审后发出正式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