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文学教育与科研方法创新论坛在淮北举办
11月9日,“新文科背景下文学教育与科研方法创新论坛”在淮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40多所高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研究专业委员会、《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编辑部、《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主办,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论坛与会人员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广礼书记主持。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余敏辉教授,《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外语电化教学》常务副主编、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胡加圣社长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主旨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的主旨报告题为“关于新时代我国一流外语学科建设的思考”。他指出,新时代外语学科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极为独特和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一流外语学科的建设应坚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高校外语学科建设机制,着力培养外语学科内涵建设的管理人才,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学科研究学术体系,打造国际学术共同体,促进国际合作创新研究,以期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安徽大学戚涛教授作了题为“美国文学课程‘通识-思政化’改革的思考”的主旨发言。他解析了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程改革的前瞻性与可行性,并在分析当前美国文学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文学通识化改革的可行路径:时代化与条件化,思维与内容并重,中美价值并蓄、培养健康的价值取向。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孙胜忠教授的报告题为“作为镜子的文学:从一部文学批评史反思当下的文学研究现状”。他指出从文学反映现实这个角度来说,文学就如同一面镜子。在评析《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Literary Criticism: A Concise Political History)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评述其对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评范式转换描述的基础上,孙教授强调文学批评应该综合考虑文本内外多重因素,但必须从文本出发并回到文本,即心中要有那面镜子。
《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教授围绕“回归与创新:《国标》视野下高校英语专业外国文学课程体系构建”做[1] 了主旨报告。她指出,外语专业的明智选择应该是首先建设好自己的学科本体,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功底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同时在“新文科”建设理念和《国标》指导下,既让外语专业回归人文性,也大力改革外国文学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培养不仅具有较好的外语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高度人文素养、对人类文化和世界文明有较深造诣的全面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教授做了题为“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发言。她指出,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深刻探讨“新”的内涵与建设路径,可以通过建立英语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平台引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与卓越性,在明确并坚守英语专业人文性的基础上,将大数据时代的新技术融入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在提高教与学效率的同时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跨学科意识与科学精神。此外,王欣教授还分享了国内外关于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的研究现状,提出探索建立数字人文中心,以新技术、新理念助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西安交通大学王宏俐教授以“国际社交舆情分析中的跨学科研究”为题做了主旨报告。她结合实证研究案例,对国际社交网络舆情分析路径及创新研究方法进行了解读,探讨如何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丰富我国现今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的发言题为“英语专业与英语文学——关于学科知识体系的系谱学思考”。他指出,在学科范畴层面用“英语文学”取代“英美文学”,有助于摒弃英美文学中心主义的学术偏见,有助于重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英语专业学科知识体系,对于未来高校英语文学专业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现实意义。此外,张教授还强调专业知识体系的重构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英语专业应当有一定或较大的差异性。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新时代,一个能力强、文化素养高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一定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广礼书记致闭幕辞。他指出,本次会议是一次谋划高校文学教育改革、科研方法创新以及学科建设发展大计的重要会议。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研讨热烈,交流充分,为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方法创新等提供了诸多思路,对外语学科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2019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