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工作总结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2011年度工作总结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
2012年5月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2010年顺利换届后新一届理事会工作的开局之年。在会长潘文国教授的带领下,在理事会成员的积极努力以及广大会员的热情支持和参与下,学会在英汉语比较、翻译和跨文化研究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活动,尤其在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学会的专家学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教学科研硕果累累,成绩显著,为推动我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的蓬勃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现将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2011年的主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认真做好年检工作和迎接民政部的社团评估工作
学会严格按照民政部社会管理局的要求,遵纪守法,在民政部社会管理局对学会的规定和活动范围内积极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教育部、民政部社团管理办公室指导下,认真做好一年一度的学会年
检工作以及银行账户年检工作。学会进一步加强了与挂靠单位的联系,促进了相互理解,一些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学会积极配合民政部和教育部的工作安排,上半年,我们参加了教育部办公厅在湖南召开的在湘的全国一级学会的整改工作,受潘文国会长的委托,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选民专程从北京飞往长沙,与挂靠单位领导和学会负责人一道参与学会工作汇报与讨论。学会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得到教育部办公厅安主任的充分肯定。2011年10月,学会接到教育部通知后,派出了正副秘书长与挂靠单位中南大学学会处姚处长一同参加了在北京昌平华北电力大学召开的国家一级学会的检查评估启动工作会议,学习了《教育部办公室厅关于开展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的通知》和《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文件,学习了民政部有关领导到会所做有关学会迎评的发言报告。会后,学会立即在长沙召开了部分常务理事会,学习了文件手册的细则,对照文件找差距,组成由学会和挂靠单位相关领导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提出发现问题,发现不足,加强学会建设,以建促评的基本思路。对于迎评的工作细则,做了以会长、秘书长全盘负责,各副会长分管落实,挂靠单位配合的基本工作思路。准备用一年至两年时间,狠抓学会各项工作的提升和完善。由于学会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启动迎评工作,我们比较好地把住了工作主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预计在2013年申请民政部和教育部的学会工作评估。
二、 配合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中国济济不断发展强大的今天,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而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国家文化建设的目标给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赋予其重大的历史责任。因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与英汉语言文化的对比与翻译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典籍翻译学科组团结了国内一批优秀学者,有计划有步骤地翻译中国典籍作品和经典著作。在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世界各国时常赠书英译《大中华文库的》的上百种书中,由我会专家翻译、审校的译著达几十种,突出的有汪榕培、王宏、傅惠生等教授。他们以身作则,打开了国内典籍翻译的新局面。
此外,学会还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做了不少宣传与研究工作。潘文国会长多次应邀去高校做“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学术演讲,秘书长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也在多所高校做“全球化与外语师生的文化自觉”学术报告。他的国际大会上的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典籍翻译与文化自觉》充分肯定了我国几年来在典籍翻译与文化传播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在冷静分析读者对象、图书流通、社会评价等多方面时指出我们存在的不足。 呼吁要用高度的文化自信来对待典籍翻译事业,要用高度的文化自觉来从事典籍翻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己知彼,处理好翻译的细节问题,从而使典籍翻译能够更为广泛地为他国读者接受。副会长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 一直从事典籍翻译研究,在组织和协调典籍翻译工作做出了贡献。
请进来,走出去,这是学会一贯的方针。2011年,学会努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平台上与西方学者积极开展对话。潘文国教授应邀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用英文作孔子研究的报告,赴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作中国语言学研究讲座,日本立命馆大学聘请罗选民教授为校级客座教授,8-9月赴日给该校博士生讲授英文课程Transl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黄国文教授当选国际功能语言学学会主席,此外,潘文国、虞建华、罗选民、王文斌、穆雷等教授还参加了国际各种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如 穆雷教授2011年4月在美国蒙特雷大学参与蒙特雷翻译研究论坛,做了Preparing Tomorrow’s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the New Nationwide和Master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TI) Program in the PRC报告和发言;虞建华教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诺丁汉特伦特大学TCS研究中心做主旨发言,还在克拉根福大学国际会议上发表The Capital ME As Symbolic Capital: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Repositioning of the Writer讲话。2011年7月穆雷教授和张映先教授出席了由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协会组织的两岸四地翻译研讨会,等等。
三、举办多种形式的高层学术论坛、建立学术研究的新视角
学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已经召开过九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和两次国际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开展各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学会近年来致力于与各高校或相关单位合作,举办各种形式的高层学术论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2011年学会成功举办了三次高层论坛和两次学科论坛:
9月16-18日,学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主办“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来自国内外三十多所院校的专家及学者出席了此次盛会。这次高层论坛收到论文40余篇,围绕着两大议题“翻译与现代中文及中国文化”和“中国翻译学理论建构”,与会代表以分组和论坛的形式深入探讨了翻译对中文、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化复杂而独特的影响,并结合西方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中国译学界的现状和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2011年11月18-20日,“首届清华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在浙江杭州市召开。此次论坛是国家教育部立项的国际会议,由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联合主办,浙江财经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由学会罗选民副会长牵头和主持,应邀与会的海外知名学者达十余人之多,是个真正的有影响的国际会议,开启学会论坛国际化的先河。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英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约1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这次会议还决议这一形式的论坛常规化,并成立了常设机构,以后每年在亚太各国轮流举行,这为学会跨出国门、扩大国际影响走出了重要一步。
12月9-11日,学会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主办了“语料库语言学与译学整合研究高层论坛”。语料库语言学自创建以来使语言描述和语言研究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次论坛主要议题有:(一)语料库途径的翻译理论研究,包括语料库翻译学的建构问题;语料库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语料库途径的翻译普遍性的研究;(二)语料库途径的翻译应用研究,包括翻译语料库的创建;语料库与译者教育关系研究;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语料库途径的翻译研究是语料库语言学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并催生了一门新的翻译学科,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途径的翻译研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哲学范式。整合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语言学专业方向于12月17-18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了成立大会既第一次全国研讨会,董燕萍教授当选为负责人。中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会长潘文国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外语教育家桂诗春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共吸引了来自美国、荷兰、香港和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7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8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展示了外语界、心理学界、汉语界三方学者在心理语言学这一共同感兴趣的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次跨学科交流的盛会。学科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心理语言学就是其中突出代表。语言使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对其探讨,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多学科协作。在探讨语言使用本质,进而揭示人类认知的研究进程中,心理语言学必将做出独有的贡献。
此外,学会下属的典籍英译学科组10月27-30日在湖南大学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研讨会,本届会议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会议以“典籍翻译批评建设”为主题,110余所高校及翻译界同仁寄来的学术论文及摘要160余篇。紧紧围绕“典籍翻译及批评建设”这一主题,就典籍英译的特点、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传播、典籍概念英译、英译的语篇联结和句型转换问题等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对部分已出版的典籍译作作了比较客观的介绍和评析,并对典籍翻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大会期间,有近300名代表及湖南大学师生聆听了报告并参加了小组讨论,代表们围绕“典籍英译理论研究”、“典籍英译批评”、“典籍英译方法研究”、“典籍英译人才培养”、“典籍英译现状及中国典籍海外传播研究”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中国典籍和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现状进行了仔细剖析,并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合理化建议。
这些学会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丰富了整个学会的学术生态,使学会更显示出勃勃生机!这些会议的论文集,以及学会第九次年会的论文集和学会会刊都在编辑出版中,将于2012年先后出版。
四、学术科研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2011年学会以及学会会员科研成绩显著,硕果累累,有获得国家教育部优秀成果奖的、有拿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有拿到国家精品课程的、有被评为国家级名师的,至于出版著作、在重要刊物发表论文的就更是无法统计。如下举例几个。
在著述方面,会长潘文国教授有《赫兹列散文精选》(翻译专业名著名译研读本)、《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英译),另主编 《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第1辑,罗选民教授主编的国家“十一五”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新英汉翻译教程》2011年得以出版。穆雷教授出版了《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主编了《傅雷的精神世界及其时代意义——“傅雷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共4部。卓振英教授出版了3本专著:《美国幽默经典读本》、《汉诗英译论纲》、《李渔诗赋楹联赏析》。据不完全统计,我会会员在2011年出版的著译等在百部以上。
在科研立项方面,我会会员获得不少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如虞建华教授获得国家社科后期资助立项《美国文学大辞典》以及省部级(教育部委托立项)项目《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0》(文学部分)。邵志洪教授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罗选民的“区域的合作: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研究”2011年获得教育部国际会议立项资助,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翻译教学:理念与实践》以优良成绩结题。潘文国教授获得上海市市级项目三个:《中国研究课程教材》(中英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翻译审定》,《地方技术标准制》。 穆雷教授获?级项目两个:《中国翻译人才培养现状》、《高级专业翻译
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课程置研究》。王东风教授的《王宗炎翻译思想研究》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资助。
在论文发表方面,去年学会在CSSCI源刊及国(海)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对我国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穆雷等教授有关MTI的论文,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探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诺德翻译能力理论与MTI培养模式研究,这些论文涉及到MTI学习的目的、培训的方法、课程开设的内容、论文的写作特点等等,已被许多高校引用作为
学校开办MTI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罗选民教授还在美国著名A&HCI源刊 Ameriasia 2011年第1期上发表英文短篇创作,得到韩少功、Xie Shaobo等国内外作家和文学批评家的一致好评。中国目前有18万高校英语教师,英文创作也许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此文无疑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五、学会自创学术期刊以及论文集的编辑
以往,我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会后通过遴选论文编辑出版论文集。至今,已出版了八本,第九本也即出版。但学会一直没有自己的刊物。经过多年的筹划,学会会刊《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在2011年正式启动。编辑部设在上海海事大学,由会长潘文国教授担任主编。会刊创刊号已于2012年初出版。暂定每年出版一期。学会的论文集、学刊、学会网页等构成了一个立体平台,将学会与会员紧密联系起来,将推动中国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的蓬勃发展。
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在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口号鼓舞下,中外关系、中外文化交流如何更好地向着健康、互利、双赢的方向走,已成了世界人民关注的话题;而翻译在其中将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会长潘文国教授向全体会员提出以下的问题:翻译如何定位?翻译学如何建设?如何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何更好地开展国际国内的合作?如何提高翻译质量,为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服务?这一些问题,都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也是我们的责任去研究和探讨。为传承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化精神、继承发扬壮大民族的文化遗产,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责无旁贷,在今后的日子里会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