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CACSEC)简报(第二十三期)下
十、唁函
惊悉刘重德教授逝世,厦门大学连淑能教授对刘老的逝世深表沉痛哀悼!
刘老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主要创建人和首任会长,他倡导了以道德、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光辉灿烂的学会文化,为学界树立了一面旗帜。他的逝世是学会的巨大损失,也是我国翻译界、教育界、外国语言文学界的巨大损失。刘老的高尚人格、崇高境界、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给我们树立了做人和做学问的光辉榜样,他的治学之道和学术思想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伟大而不朽的学术遗产,他是我国学界的一座丰碑!
安息吧,刘老!
连淑能敬上
2008年2月12日
十一、唁函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秘书处:
惊悉刘老逝世的噩耗,谨对他老人家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并请秘书处转达本人对他家属的深切的慰问。刘老的为人治学之道以及高尚的人品将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相信他所创建和倡导的以道德、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光辉灿烂的学会文化将在学会得到发扬光大,并成为国内学界的一面旗帜。
王菊泉
2008年2月12日
十二、悼词选辑
刘重德教授德高望重,严于治学,醇雅温和,诲人不倦,是我们晚辈和后学的楷模。我们沉痛悼念他!
香港浸会大学谭载喜
我们沉痛悼念刘重德先生的逝世!
刘先生的为人之道与治学之道是我们的楷模。他的逝世是我会和我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刘先生倡导的学会文化,以重视学术道德、发扬学术民主和踏实从事学术研究与创新为核心,不仅教育和培养了我们学会的会员,也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珍惜这一精神财富,发扬光大这一文化。以此纪念刘重德先生!
陈宏薇
深切悼念老会长刘重德教授!刘教授的品德和风范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江西财经大学司显柱敬挽
译学前辈刘重德先生永垂不朽
黄忠廉敬献
对刘老的的逝世,我们表示深切的哀悼。
祝学会的事业发扬光大!
周领顺
十三、悼文选辑
沉痛悼念敬爱的刘重德先生
听到敬爱的刘重德先生因病逝世的消息,我的心情十分悲痛。刘老是我敬佩的翻译学家和教育家,第一次有幸聆听他的教诲的是1987年5月在哈尔滨召开的“第二届哈尔滨国际生成语法研讨会”上;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我发言的主持人就是刘重德教授;也就是在刘重德老师对我发言的评论中,我体会到先生对后学的鼓励。这些年来我从刘重德教授的论著中受到很多启发,也逐渐领会到刘重德老师所倡导的以道德、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学术文化精神。刘老言传身教,他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境界、治学的谦虚、为人的亲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未曾有幸正式成为刘重德老师的学生,但刘老严谨的治学精神却深深印在脑海中;未曾有幸当面向刘重德先生请教翻译研究中的学术问题,但他对学术问题的探索精神却深深地影响了我。
刘老离开我们了,但他的治学之道和学术思想留给了我们。让我们衷心祝愿刘老:一路走好!
刘重德先生千古!
黄国文 哀记
2008年2月12日
悼刘重德先生
杨晓荣
先生此去
中柱一折
流芳四野
惟念重德
秘书处:闻噩耗,五内几摧。乃草小诗以悼恩师:
五律 哭恩师刘重德教授
卓振英
苍穹飞白雪,岳麓发哀声。
学界悲泰斗,神州哭精英。
丰功长赫赫,亮节永明明。
何以酬恩典?拳拳续路程。
追思刘重德老人
郑延国
余60年代初即为刘老学生,然密切交往却在80年代之后。1990年他极力推举我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译英学术研讨会,1993年又多次驱函邀我参编《英汉翻译例句辞典》以及招我加入英汉语比较学会等等。今先生以九秩四遐龄归于道山,追思老人家的种种恩德,不觉沧然泪下。私心以为,无论是从人品历练,还是从性情文章诸多方面评价,老人家皆可称天下第一等襟怀,第一等人物也。遂口占八句,以示悼念。
敬对遗容泪未干,
恩师教诲重如山;
研译襄助与峰会,
辑典诚邀书百函;
提携后生胜伯乐,
培育学子倾胆肝;
一代译豪驾鹤去,
英名长留天地间。
悼刘老
张征
刘老走了!
讣告就贴在景德村1栋的墙壁上。
我和女儿今天下午去景德村给彭伯伯、罗姨拜年,路上,看到了这个讣告。
我呆呆地看着讣告,很悲痛。虽然这应该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事了。这已是老师第n次进医院了。1月30日傍晚,去给老师、师母送炭时,老师又住院了,师母不让我去医院看望。本以为这次又会象前几次那样安然度过,年后去拜年时,刘老又能坐在我面前,将我认出,然后说,“你是张征!我记得。”让我感动不已。
真的,本打算从彭伯伯家拜年出来,便去看看刘老的!而且今天我穿的是一件红棉衣,去看师母也不太合适。还是明天去参加刘老的追悼会,送老师一程吧。
刘老名重德,是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知名学者、教授。先生于1914年出生于河南滑县一个偏僻的乡村。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外文系。1938年刘老从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历任中央大学讲师,河南大学、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先生一生笔耕不断,著述丰富,如《翻译漫谈》(1984)、《文学翻译十讲》(1991)、《汉英四书》(校注)(1992)、《爱玛》(重译本)(1993)、《浑金璞玉集》(1994)、《瘾君子自白》(英汉对照版)(2000)、《德.昆西经典散文选》(译著)(2000)、《西方译论研究》(2003),以及大型翻译工具书《英汉翻译例句词典》(主编)(1999),等等。他将严复“信、达、雅”三原则发展为“信、达、切”,在翻译界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他于1994年创办了中国英汉比较研究会(第一届大会是在中南工大召开的,开幕时还是郑培民书记致的开幕词。后来这个研究会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它已成为翻译界、外语界、文化界很有影响的学会。)(此介绍参引刘老、师母送上次送给我的书——《翻译论稿》,刘老此生出的最后一本书中蒋坚松教授所写前言。)
我与刘老的师生缘也起因于《英汉翻译例句词典》。94年,我来湖南师大读研。有个叫郝前的师兄慕名去拜访了刘老,当时刘老主编的《英汉翻译例句词典》正缺人手。刘老希望郝前能在研究生中帮他找些人校稿、编排卡片。师兄找到了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小尹。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们去了刘老家。门开了,迎接我们的是一个高大魁梧、精神矍铄、慈眉善目的老人——他就是慕名已久的刘老,还有热情好客、笑容可掬、慈祥亲切的女主人——我们的师母。一进门,便可见一副庆祝刘老八十岁生日的对联。那一年,刘老80岁。我们坐在对联下的沙发上开始了与刘老的第一次对话。老师告诉我们编这本词典的目的——将词的用法纳入具体语境中,以及我们要做的工作——将老师们做出来的卡片按字母顺
序排好,并检查是否有错误。他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很烦琐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并要我们一有问题便去问他。我亲眼看见老师为了弄清一个词的用法查厚厚的《英汉大词典》的情形,他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
从那以后,我们几个研究生只要下午没课,就会去刘老家排卡片、校对。每次去时,刘老都在伏案工作。他的工作规律是:每晚八点多就睡觉,早上五点便起。起来看会书,写点东西——他说,他喜欢清早的时光,那时,一切都是安静的,他的效率也特别高。早上七点时早餐。
那时候,刘老家常有外语界的同仁出入。我们也因为在旁边排卡片的缘故而获得了很多教益。我记得当年之所以买那本《欧洲文化入门》,就是因为听刘老与一老师的谈话,他们说到学习外语了解所学语言所在国的文化、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还谈到了这本书,说它很好。我留心记下了,周末的一天,我到袁家岭新华书店将它买到。那天,是1994年11月5日,14年前的往事了!除此以外,我还从刘老那学到了什么叫平易近人、学识渊博而又不张扬,他从来都是笑脸对人,我们碰到的任何问题,在老师那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他会把问题讲得很透彻,但从不会嘲笑我们“怎么连这也不会”。
从9月到1月,我们工作了三四个月,终于完成!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那样的下午从师母给我们倒的清茶,老师给我们的教导开始,在愉悦中延续,在收获中结尾。随着一声“老师、师母,我们走了!”我们几个轻快地踏上了归程,,为能有机会与大师一起工作而快乐无比。
任务完成后,我们去刘老家很少了——他很忙,我们功课也较重。但我们常常在外语楼碰到。每次碰上,他总会很关切地问我的学习情况。第一届中国英汉比较研究会在中南工大召开的那次,我们作为湖南师大的学生也参加了大会。记得大会的第一天,老师在会场见到我,非常高兴。他很郑重地向他旁边的外语界学者介绍我,让我感动不已!他,可是学会的主席啊!在他身上,我看不到一点名人的架子。
再一次去刘老家,是96年底。那会,我面临硕士毕业分配的问题,给很多学校发了求职信——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等,我四处发。后来,收到了青岛海洋大学外语系王老师的信。她说非常欢迎我去海大,海大非常漂亮。告诉我得去海大面试一次,肯定能去成的。要我就当是去青岛旅游一次。在信中,王老师告诉我她研究生是在湖南师大读的,她是刘老的学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去找刘老讨主意,到底去还是不去。刘老很热情地鼓励我去!就是那次,从他口中听到了“教学相长”这一观点。他认为,不论在哪里工作,都要尽心尽力,搞好了教学,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提高。要干一行,爱一行。实际上,老师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从来对学生都是认真负责的,他会为每堂课好好准备,他在一篇论教学的文章中说到:
在讲课前,对要讲授的教材或课文,必须认真对待,充分准备,首先是通看一遍,领会精神,消 除拦路虎,遇有疑难,就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立即查阅字典、参考书;如果还得不到解决,就要请教别人,直到把问题彻底搞清楚为止,切不可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刘重德:《翻译论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46页。)
. 那次,我是先去北京面试的,后来,期末临近,火车票不好买,我便打消了去青岛的念头,从北京面试后回到了长沙。再后来,我放弃了北京梦,去追一个更真实的梦了——我留在了长沙开始新生活。我去中南工大外国语学院工作了,但家安在师大,所以还是常有机会与老师碰上。带着女儿玩时还碰到过好多回,我让女儿叫“爷爷”!
时光飞逝,一晃到了2004年。那年过年,我去老师家拜年,和老师、师母坐在一起拉家常,谈往事。谈到当年在哪里哪里排卡片,我们各自的表现如何,我们都笑了,那一幕幕如在眼前。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那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泪啊!那年,我报考了北师大的博士研究生。有一天,我在路上碰到了老师,他主动问我需要他为我做点什么吗,于是我请刘老为我写了封推荐信。那封信中,老师用工整流畅的蝇头小楷写下他最真挚的话语,那信成了我能顺利考入北师大读博的一重要原因!
记得,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兴冲冲地跑到了刘老家,将印有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通知书拿给老师和师母看。他们都好高兴啊!一个劲祝贺我。老师看着校训,让我牢记校训。我点头答应,心中无比感谢。
2004年9月,我去北师大开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历程。9月10日教师节,我给刘老家打电话,从师母那听说老师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我当时慌了,说要回去看老师,师母劝阻了我,要我以学业为重。以后的日子,我也只是在电话里给老师问候与祝福。有机会回了长沙,定然是要去看老师的。那时的老师已经不能下楼了,生活起居都要人照顾,很多人他都认不出了。但是,让我欣慰的是,每次我去,他都认得,还叫我的名字!最后一次见老师是去年七月。那时我刚从北师大学成归来,我带着博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去见老师和师母。他们看了,好高兴啊!老师虽然不能说什么,但分明,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欣喜的神情。那就是老师留给我的最后的神情了,它将激励我一生永远向前!
刘老是年底时住院的,2月11日下午六时驾鹤西去,享年94岁。那时,可能正是我们一家从益阳回到长沙时!听师母说,老师走得很安详,几乎没有什么痛苦——他是在睡梦中走的。这让学生安心一些。
老师,学生将永远铭记您的教诲;铭记您对学生的关爱与指引;铭记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铭记您对翻译界、教育界、文化界、语言学界的贡献……
刘老,您走好!愿您的在天之灵安息!
2008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