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简报第29期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CACSEC)
简 报 (第二十九期)
(
主 编:潘文国 执行主编:罗选民 编 辑: 张旭
秘书处挂靠单位:中南大学 办公地点: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目 录
一、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召开 张 旭(2)
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
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欢迎辞 王文斌(4)
三、发扬优良学风 创新学术研究——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
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英汉对比与翻译国际研讨会开幕词 潘文国(5)
四、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决议(1—8号) (10)
五、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讨论会
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欢送辞 王文斌(16)
六、书讯、会讯 (17)
一、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召开 学会秘书处 张 旭 接下来的是大会主旨发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荷兰语与比较文学系系主任Theo Hermans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中心主任Maeve Olahan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梳理·整合·创新,旨在对当今学科发展情势、现有各种理论进行梳理和整合,从总结历史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新途径。大会经常务理事会会前遴选,共接受论文160余篇。7日上午共进行了两场大会发言,先后有9位学者宣读了论文。论文的题目分别为:“Cooperation and Translating China: Brilliant Culture Resonating with Universal Humanism”(Ieong Sao Leng)、“Modernity and Translation: Starting from Lu Xun’s ‘Preface to The Anthology of Foreign Stories’”(罗选民)、《“字”的即用和“字”义的衍生》(严辰松)、《彦琮<辩正论>对我国译论的历史贡献》(傅惠生)、《“闪光的细节”:庞德汉诗英译艺术研究——以<华夏集>为例》(张保红)、《“跟着转”:输在理论贫乏上——从理论形态的一般特点到创造》(钱冠连)、《中医药学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李照国)、《严复治异国语言之“至乐”及其翻译会通策略——以<天演论>翻译为例》(张德让)和《论英语的时间性与汉语的空间性》(王文斌)。 自6日下午至7日下午,分别举行了八场小组报告会。围绕研讨会主题,与会者就“英汉对比与语言哲学”、“英汉翻译与语篇对比”以及“中西文化与典籍翻译”三大研究领域的具体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报告采取个人发言,专家评议,听众提问的形式,共有160余位代表宣读了论文。5日下午为专家集中答问时间,采取的方式是由专家集体上台,由代表分别提问并以指名回答的办法,请专家就有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回答。涉及的问题既有针对某篇专门论文的,也有带有普遍意义的;既有认识上的,也有方法论上的,但更多的还是集中在研究方法方面。会议气氛热烈,紧张有序,许多学者表示这是近年来开得最好的学术会议之一。 会议期间,学会还举行了向主办单位图书馆赠书的活动。数十名学会代表向宁波大学图书馆赠送了自己的新作。所有与会代表都获得了由杨自俭、潘文国分别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第7、8卷,以及由学会顾问厦门大学 8日上午,与会代表分别赴奉化溪口和普陀山进行了文化考察,参观了蒋氏故居等文化遗迹和佛教名山,会议于当天下午圆满结束。 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 研讨会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 欢迎辞 宁波大学副校长 王文斌 尊敬的潘文国会长、各位副会长, 尊敬的Theo Hermans教授、Maeve Olahan教授, 尊敬的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学者: 你们好! 金秋十月,港城宁波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76位专家学者,前来参加“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讨论会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此,我代表宁波大学并谨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欢迎你们!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外语教育突飞猛进的30年!30年来,我国的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英语专业为例:我国目前学习英语的总人数约3亿人左右,英语专业的学生40多万。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200多个,外国语言 乘着外语教育发展的东风,我校外语学科在短短的20多年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6年英语专业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第一批英语本科专业评估;2007年获“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的称号,同年获得了“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的称号;今年又获得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授予权”。外语学科现拥有“甬江学者”1名,教授16名,他们在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句法学、词汇语义学、海洋文学、加拿大文学译介与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外语学科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多项;国家精品课程1项;浙江省精品课程4项。我们的学生在“国际大专英语辩论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等赛事上,都曾获得过优异的成绩。 英汉比较与翻译研究是一个富有意义的领域,我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在这短短的三天内,围绕“梳理 整合 创新”这一主题,就英汉对比与语言哲学、英汉翻译与语篇对比研究、中西文化对比与典籍翻译等课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形成共识。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宁波是一个新型的港口城市,请各位在分享精神大餐的同时,看看宁波的山山水水,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 最后,祝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三、发扬优良学风 创新学术研究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英汉 对比与翻译国际研讨会 ——开幕词 潘文国 尊敬的王文斌副校长, 尊敬的Teo Hermans教授、Maeve Olahan博士, 尊敬的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各位朋友: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英汉比较与翻译国际研讨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在各方努力与期盼下,在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今天在浙东明珠宁波市胜利召开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会全体会员、代表与会专家学者,向宁波大学及王文斌副校长、向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及段汉武、 从上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即2008年11月的南昌会议以来,学会经历了一个大喜大悲的过程。我们先后失去了德高望重的名誉会长 另一方面,在这两年里,学会取得了有目皆睹的成就。2009年4月11-12日,我们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举办了“全国翻译学科理论系统构建高层论坛”,这是我国翻译界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层论坛,是 正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在一年多前的征文启事上我们把这次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梳理·整合·创新”。我们的想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理论发展迅速,并通过不同途径对我国学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在中国,三十多年来,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学术意识不断加强,目前的学术研究堪称理论纷呈,繁花似锦。面对这一形势,我们有必要对学科发展的情势、对现有的各种理论进行梳理和整合,从总结历史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新途径。在这个总主题下,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供大家思考,下面我想就这些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粗浅想法。 在英汉对比与语言哲学领域,我们提出了六个问题:1、如何摆脱语言研究“跟着转”的被动局面;2、哲学视角下的语言共性、个性及互补性;3、语言文化比较的新途径、新思路;4、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方法和认识论问题;5、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英汉对比研究;6、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对比研究。其中第一个问题可以说是中国语言学界多年之“痛”,自从吕叔湘1986年揭示出这个问题以后二十多年来并无多大改观,不管在汉语学界、外语学界,还是理论语言学界,有意或无意的照搬照用还是不绝如缕。而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语言学永远不会有独立的一天,“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也永远是一句空话。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对语言的共性和个性、语言学的共性和个性,以及语言研究的互补性等从哲学上作一番探讨。同时这个问题也对我们的语言对比研究提出了深层次的大课题:语言对比究竟为了什么?怎样认识语言对比研究对发展中国自身的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对比研究究竟是从共性出发好还是从个性出发好?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对于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研究有什么新启示?语料库的方法对于对比研究有什么实际的应用价值?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究竟怎么结合?连带的,传统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关系究竟如何认识?因为说到底,强调“演绎”,那是“定性”优先;而强调“定量”,那是“归纳”优先。我们不能一方面强调演绎法,一方面又强调要做定量研究,认为这两者都是国外的先进东西,都得好好学。殊不知这两者在逻辑上是矛盾的。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深入探讨。 在英汉翻译与语篇对比领域,我们也提出了六个问题:1、语言学的发展与翻译研究的关系;2、翻译研究的方法论研究;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交叉与融合问题;4、翻译的实证研究;5、中国当代翻译研究学派的梳理与中国翻译史论研究;6、多层次翻译人才培养的实证性研究。其中第一个问题的提出,我认为就是梳理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切入途径。翻译理论的发展和更新,与对语言学的态度息息相关。曾几何时,所谓翻译学的“科学化”,就是彻底走语言学的道路,自觉接受语言学的指导,在当时流行的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先是结构主义,后是生成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亦步亦趋地建立起翻译理论。而七十年代起所谓的“翻译的文化转向”,其实质就是“撇开语言学,独立闹革命”,让翻译学纳入大文化的领域,从关注原文转向关注译文及其影响,其最极端的是宣布“原文死了”。到了本世纪却发现这种不要语言学的翻译学有点不像翻译学,因为它没法指导人们怎么从事翻译的实践,于是“语言学回归”的呼声又进入了翻译学界。只不过这时呼唤回归的语言学已不再是过去那种机械的结构主义或不切实际的生成语法,而是新的交际理论和篇章语言学。如果大致划个时期,1950年代之前可说是“文学学派”翻译学的天下,1950到1960年代是“语言学派”翻译学的天下,1970—1990年代是“文化学派”翻译学的天下,而进入本世纪以后,“语言学派”正在回归,目前正在寻求与“文化学派”结合的道路。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线条,但这个发展道路能给我们什么启示?翻译理论研究究竟应该如何进行?这就带来了我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方法论问题。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搞文学翻译研究者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比较文学与翻译学的关系如何?看来这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990年代以前人们都不假思索地把翻译学置于比较文学之下,1992年,André Lefevere & Susan Bassnett提出比较文学是翻译学的一部分,掀起了軒然大波。翻译学家兴高采烈,比较文学研究者却有点灰头土脸。这个问题在中国引起的波澜没有西方那么大,因为学科目录的调整不是那么容易的,翻译学在争取二级学科地位的过程中举步维艰,要超越比较文学还有不少难度,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震动同样是不可小觑的。然而同样,最近这些年来,比较文学界也有点“绝地反击”的味道,两者的“鹿死谁手”正未可知。翻译问题上第三个关注焦点是中国自身翻译学派的建设问题。这涉及到方方面面。首先是要不要建立中国学派的翻译学问题,这就如同要不要建立“中国特色的语言学”一样,在学界是有得一争的。其次是如何认识中国的翻译传统和发掘、整理中国翻译研究的本土资源问题。我们习惯了从西方翻译史的角度、借用西方翻译史的术语去看、去理解中国翻译史,因而得出个“大致差不多”的发展轨迹。这是不是个历史事实?还是只是把中国翻译史看作是西方理论、西方学史研究的一个投影?这些问题的深入也许会使我们的翻译研究出现一些新的面貌。这部分最后一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短短几年里,这么多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建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件令人瞩目的新生事物,如何办好这些专业、培养出适合各种层次需要的翻译实践及翻译研究人才?这是个有国际意义的挑战。 在中西文化对比与典籍翻译领域,我们提出的同样是六个问题:1、文化理论与文化比较的研究;2、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问题;3、近年来汉字热和汉学热的积极意义和存在问题;4、中西文学名著翻译比较研究;5、文化战略视角下的文化比较和翻译研究;6、现代语境下典籍翻译的策略和价值取向。我想把这些问题归并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问题。传承,是中国人了解并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问题;传播,是中国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问题。传承和传播,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而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恰恰是:经过一百年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消解,在到了面临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最佳时机的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却已不知中国文化为何物了。因此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在某种程度上首先是一个重新认识和重新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其重要意义是凌驾于中国文化的翻译研究之上的。这里提到的六个问题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深层次的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问题。文化问题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典籍翻译,译什么?怎么译?怎么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典籍英译的质量怎么检验?要建立什么不同于其他翻译的标准?其间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整理和总结。 通知发出以后,反响热烈,到今天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收到的论文已超过160篇。令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提出的很多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思考,有的论文甚至就是针对题目进行回答的。在这里我想特别推荐两篇文章。一篇是 这次会议期间,我们还将完成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进行学会领导班子的换届。作为国家一级学会,我们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社团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严格遵守本会的会章和有关制度,这可以说是一件例行的工作。但我们更希望把它看成是传承和发扬学会优良会风、学风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会两位已故老会长的良苦用心。由于学会这些年增加了很多新会员,他们对学会的历史不甚了了,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这些同志简单回顾一下学会的历史和学会的传统会风。我们学会的前身是1990年在井冈山成立的“中国比译学会”,吉安地区教研室的 我还要借这个机会重申由创会老会长 现在虽然刘、杨两位老会长先后离开了我们,但他们提倡和坚持的会风、学风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两位老人家还以他们自己的一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做人做学问的光辉榜样。2009年 三、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决议(1—7号)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 第1号决议 ( 关于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的公告 在 蔡新乐 曹合建 邓红风 董燕萍 方梦之 丰国欣 傅惠生 耿 智 郭建中 郭著章 黄粉保 黄国文 洪文翰 胡翠娥 胡开宝 黄 勤 黄忠廉 贺显斌 贾德江 蒋坚松 姜望琪 金惠康 李 林 李林波 李 明 李亚舒 林大津 林克难 刘军平 刘英凯 卢卫中 吕 俊 罗选民 马秉义 穆 雷 牛保义 潘文国 尚 新 邵志洪 司显柱 谭卫国 曾剑平 唐德根 屠国元 王 斌 王东风 王宏印 王菊泉 王克非 王文斌 王晓元 王 寅 王应云 魏在江 魏志成 文卫平 文 旭 吴慧坚 吴建平 萧运初 肖德法 徐 珺 许余龙 严辰松 杨晓军 杨晓荣 杨文地 杨元刚 虞建华 章汝雯 张保红 张春柏 张从益 张美芳 张南峰 张 旭 张映先 张跃军 郑延国 周国辉 周 健 周领顺 周流溪 朱志瑜庄智象 卓振英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 第2号决议 ( 关于新一届常务理事会成员名单的公告 在 傅惠生 郭著章 黄国文 李亚舒 林克难 刘军平 刘英凯 吕 俊 罗选民 马秉义 穆 雷 潘文国 邵志洪 司显柱 屠国元 王东风 王宏印 王菊泉 王文斌 王 寅 文卫平 许余龙 严辰松 杨晓荣 虞建华 张春柏 张南峰 张映先 庄智象 卓振英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 第3号决议 ( 关于新一届学会领导班子成员名单的公告 在 会 长 潘文国 副会长 罗选民 屠国元 王 寅 王东风 王宏印 许余龙 严辰松 杨晓荣 秘书长 罗选民(兼)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 第4号决议 ( 关于聘请学会学术顾问和名誉理事的公告 在 学术顾问:(以汉语拼音为序) 丁往道 胡壮麟 连淑能 林煌天 林汝昌 刘文彬 马祖毅 钱冠连 汪榕培 王 还 王宗炎 萧立明 叶永昌 袁锦翔 张 今 张后尘 名誉理事:(以汉语拼音为序) 陈宏薇 冯颖钦 申 丹 孙致礼 谭载喜 左飙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 第5号决议 ( 关于聘请学会副秘书长的决定 在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 第6号决议 关于学会学科组召集人的决定 ( 在 对比语言学学科组: 许余龙、严辰松 英汉翻译学科组: 杨晓荣、王东风 对比文化学学科组: 王宏印、傅惠生 英汉语篇学科组: 黄国文、朱永生 典籍英译学科组: 汪榕培、卓振英 西方语言哲学学科组: 钱冠连、王 寅 心理语言学学科组: 董燕萍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 第7号决议 关于举办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的决定 ( 在 一、学术研讨会全体会议 会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会议承办者:武汉大学(联系人:刘军平) 会议时间:2012年,具体由学会常务理事会与承办单位届 时商量决定。 二、常务理事会审稿会暨英汉比较与翻译研究高层论坛 会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会议承办者:浙江工商大学(联系人:刘法公) 会议时间:2012年4或5月。 常务理事会感谢武汉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积极申请举办学会会议的举措及为此做出的大量准备工作。学会鼓励各单位积极申办以后各届会议的召开。申请者应在每次全国研讨会前或期间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会长或秘书长提出申请,承办单位负责人要尽量争取亲自到会向常务理事会做出申办陈述,以便常务理事会根据民主程序作出决定。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 第8号决议 关于举办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的决定 ( 在 五、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 研讨会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 欢送辞 宁波大学副校长 王文斌 尊敬的潘文国会长、各位专家、学者: 下午好! 在短短的两天之内,我们学习了专家的主旨发言,进行了热烈的分场讨论,现在大会即将闭幕。作为东道主,我想利用这次机会,对大会的成功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单位和个人表达诚挚的感谢! 在过去的两年,承蒙潘文国会长和罗选民秘书长的领导,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为大会的胜利召开、会议的日程安排、会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直接指导和智力支持。2009年12月研究会在湖南湘潭大学召开了审稿会,2010年3月潘文国会长莅临我校,指导并督促了会议的筹办,罗选民秘书长对大会的各个细节作了精心的指引。可以说正是潘文国会长、罗选民秘书长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会议才得以顺利进行。在此,我想对潘会长、罗秘书长以及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深表谢意!谢谢! 其次,各出版社的财政支持和友情赞助也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外部支持。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提供资金、或赞助书籍,使得我们能够会开得好,吃得好,学得更多。谢谢! 第三,作为会议的承办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在党委书记戚锦阳、副院长段汉武等的带领下, 一场学术会议的成功,除了精彩独到的主旨发言,也与其他专家的积极回应和热烈讨论密不可分。八个分会场的分组讨论同样精彩纷呈、新理迭出!谢谢你们,各位代表! 各位专家,明天,你们即将去奉化溪口考察。溪口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那里有千年古镇溪口镇,幽谷飞瀑雪窦山,山岚水色亭下湖等景点,也有“琼浆玉露”水蜜桃、“罗汉圣果”芋菜头等土特产品。希望大家能够吃好、玩好! 最后祝各位专家旅游愉快,旅途顺利,身体健康,工作进步! 六、书讯、会讯 [书讯] 学会顾问 我会顾问、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 该书于1993年出版后,年年重印,供不应求。本次增订内容不少,尤其是与英汉语言相关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另外还开辟了新的专题,论述并比较中西思维方式,扩大了对比的深度和广度。书中新增的部分内容曾在刊物上或论文集里发表,此次又作了较大的修订。 该书属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性对比研究。作者从多年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中累积了大量的知识,其中涉及中西哲学、中西文化、思维方式、英汉语言、翻译方法、写作技巧以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该书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宏观与微观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对高等院校英语师生、英汉语研究者、译者、对外汉语师生及广大英汉语学习者都有参考价值,得到我国外语界的一致好评。许多院校已将此书列入考研或撰写论文的必读参考书。 [会讯] (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将于2011年12月18-19日举办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研讨会,并在会议期间举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大会主题为“心理语言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欢迎以下议题的研究论文,特别是研究团队的系列研究报告:(1)心理语言学理论研究与实验报告,包括语言习得、语言理解、语言产出、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以及双语认知加工研究等;(2)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3)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4)心理语言学发展趋势。会议将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做主旨发言,并将免费培训ERP(相关事件脑电位)的使用方法。联系电话:(010)36207201 (二) 为推动中国翻译学多学科研究的发展,为促进国内翻译学界在翻译批评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学科委员会拟于2011年4月联合举办首届全国翻译批评学术研讨会。会议地点为湖南湘潭,由湖南科技大学承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多维视野下的翻译批评研究”。拟讨论话题如下:(1)翻译批评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翻译学科与翻译批评理论建设;(3)翻译批评标准与现代批评方法研究;(4)英汉语对比与翻译批评研究;(5)文学翻译与翻译批评研究;(6)语料库建设与翻译批评研究;(7)翻译批评与翻译教学研究。联系电话:1508078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