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翻译、修辞与对外话语传播”高端论坛于南昌大学成功举办
2023年9月23日,第五届“翻译、修辞与对外话语传播”高端论坛于南昌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南昌大学主办,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承办,广西大学亚太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协办。论坛设有八场专家主旨报告,国内百余位学者、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论坛活动。上午8时30分,论坛正式拉开帷幕。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耀彬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教授参加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夜雨教授主持。
刘耀彬副书记在开幕致辞中感谢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对南昌大学的信任,对与会专家学者参加此次论坛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此次论坛特邀八位专家从传承传播、话语修辞、修辞等值、知识翻译学、非洲文学译介、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旅游景点英译情感传达等方面作主旨发言,充分体现了兼容并包、融通中外的学术精神,旨在通过翻译、修辞与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教授首先对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精心筹备本次高端论坛表示感谢。他简要回顾了历届高端论坛在其他高校的举办情况,并指出论坛的举办搭建了翻译、修辞与对外传播的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了国内翻译学、修辞学、语言学、传播学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首场主旨发言中,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做了题为“传承传播,从了解开始——兼谈《经典通诠》”的发言。潘文国教授提出,传承传播中华文化,要先了解中华文化是什么。潘教授指出,中国文化是发散性的,有核心也有结构,“六经”是其源,“上部”是其结构,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便是“治”,或曰“天下大治”。潘教授聚焦“六经”,解释了六经的体系构成,即以《易》为魂,以《礼》《乐》为本,以《书》《春秋》为证,以《诗》为鉴。其后,潘教授提出“治道”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色,梳理了“治道”与经史子集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进程,并与西方进行了对比。最后,潘文国教授介绍了自己的著作《经典通诠》,内容丰富严谨,得到在场各位专家学者与老师的高度评价。
广西大学罗选民教授带来了题为“翻译批评中的话语修辞策略”的主旨发言。罗教授首先阐释了文化自觉的定义,基于“利玛窦谈中国文化”和“萨义德带来的反思”这两个案例,罗教授强调文化自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提醒学者们在研究中应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带来的影响,努力做到文化自觉。罗教授选取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为例,指出国内学者在评价庞德时缺乏文化自觉,话语修辞存在偏颇,言辞虽洋洋大观,却无视对方的存在,即只有话语传送者的“我”,没有考虑话语接收者的“他”。他从跨学科的视角指出我国学者在英汉文化语境中的误区,强调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在英汉文化语境中塑造正面的中国学者形象,才能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西安外国语大学党争胜教授围绕“修辞:翻译活动中的根本问题”进行主旨发言。党教授认为,翻译在本质上就应该将修辞作为其成功之道的一条“主行道”。党教授分别从修辞的定义、修辞目的与翻译目标的契合以及翻译活动中的修辞主张等几个方面阐释了修辞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就广义的修辞概念而言,修辞就是要用心措辞造句,就是说要选择、限定、打磨、修饰、优化译文的词汇和话语,使其达到最优表达,最大程度实现说话者或者作者想要实现的交际效果、交际意图。如此,则修辞就成为翻译活动中不得不时刻关注的根本问题。任何旨在追求传播和接受效果的翻译活动,都应该将创造性的修辞行为囊括其中。
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做了题为“中华典籍英译的修辞等值研究”的主旨发言。傅教授首先提出翻译具有时代性,同时也应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详细阐释了中华典籍英译所涵盖的五大意义,即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纠正以往翻译误读误识、挖掘中华典籍时代价值、提供翻译教育教学素材以及探索经典翻译理论依据。此外,傅教授系统分析了中华典籍英译和翻译修辞研究中的问题,提出翻译修辞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修辞”系统,具有八大特性,即语言间性、文本间性、主体间性、修辞间性、学科间性、文化间性、社会间性、历史间性。除此以外,傅教授对中华典籍英译的六大修辞等值也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李瑞林教授的发言主题为“翻译研究的底层逻辑与基本命题”。李教授认为翻译研究在进行跨学科对话的同时也应重视研究其根源,否则就无法对复杂多变的翻译现象做出系统、周密、充分的解释。因此,李教授提出,翻译研究中要注重底层逻辑。他强调认知非对称性是跨语言、跨文化问题的主要根源,也是翻译得以出场和在场的必要条件。只有认识到翻译的认识论基础,才能理解翻译的所源、所在与所往。李教授从本体结构、实体对象、核心特征、价值取向和学科塑形五个维度,阐释了知识翻译学的基本命题,论述了跨语言知识转移对于翻译理念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解释力,揭示了知识翻译学蕴含的潜在理论与应用价值。
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石平萍教授带来了题为“新世纪非洲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的主旨报告。石教授介绍了新中国自成立至20世纪末对非洲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勾勒了其政治与历史动因,并以此为参照,重点梳理和反思了新世纪以来非洲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情况。她以诺贝尔获奖者古尔纳为例,对于他获奖前作品在国内几无译介的情况做了原因探究。随后,石教授着眼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指出我国对非洲文学的译介及研究还相对滞后,相关资料也比较匮乏。石教授认为,这应成为中国外语学者关注和研究的要点之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司显柱教授带来了题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报告。司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以及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所取得的翻译研究成果。司教授遵循Holmes关于翻译研究的描写—理论—应用模式,致力于功能路径翻译理论的建构与应用。他的研究论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之于翻译研究的可行性。他运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构建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开展了包括对外新闻话语与学术话语翻译在内的翻译实践研究,详细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南昌大学蒋平教授做了题为“旅游景点英译的情感态度传达”的主旨报告。蒋平教授首先指出国内旅游景点在外宣方面重要的译介作用,而情感态度意义的传达是多数景点英译中不易注意或处理不当的地方。蒋平教授基于对红色旅游景点译文的调查,揭示了旅游景点英译中情感态度意义传达不当的问题严重性。同时,蒋平教授从礼貌原则、言语风格、引起误解以及思想态度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情感态度意义传达的失误和产生的不良影响。
下午五点,第五届“翻译、修辞与对外传播”高端论坛圆满结束。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夜雨教授主持闭幕式并致辞。他代表主办方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谢意。他指出,翻译修辞,学之根本;话语传播,国之大者。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翻译、修辞以及话语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杰出研究人员,不仅推动了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同时也促进了相关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最后,陈夜雨院长代表论坛主办方,向为本次论坛顺利举行而付出努力的志愿者表示感谢!